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叶开:别把莫言当成一个领袖 他善良甚至怯懦

2012年12月13日 10:1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莫言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201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主席培尔·韦斯伯格,这样给莫言致授奖辞。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零点,莫言和他的作品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进行了一场对话,今天晚上23点,莫言一行将离开瑞典回国,结束这场为期一周、备受世界瞩目的诺贝尔行。

  关键词:幽默——中国式的

  “你幸福吗?”学生问。

  “你是中央电视台的吗?”莫言答。

  12月9日,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和学生的问答,被认为是他诺贝尔行最为好玩的一次表现。

  “我看他在新闻发布会上不苟言笑,觉得很有距离感,甚至认为,中国人都这么谨慎吗?”瑞典《每日新闻》的记者斯瑞塔说,“不过,听了他和大学生的对话,觉得他很亲切,也很好玩。”

  这大概是所有亲临诺奖报道的记者的感受。

  西方人感兴趣的,还有莫言作品中的“中国式幽默”。

  西方文学界一直认为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福克纳的影响,但更多人从现在开始,认为他更受蒲松龄的影响。“莫言作品具有中国式的幽默,他有时不太会解释自己的美学,他的聊斋文化背景更强大。”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

  关键词:镇定——为他加分

  让莫言最加分的是,在颁奖晚宴上,他忘记带讲稿而进行了一场脱口秀。

  “我相信莫言事先准备的演讲稿真的落在酒店了,要么是将错就错,要么是受不了繁文缛节,要么是想为大家省点时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博导、终身教授房晓辉感叹,这个山东汉子实话实说,瑞典人觉得他很可爱,莫言可能不知道:瑞典崇尚讲故事,痛恨念稿子。

  实际上,莫言是记错了。事后,他的家人说,莫言以为是在第二天的国王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在临上场前,官方将备稿送到了莫言面前,可是,是莫言不认识的英文版。

  “这个,也应该给莫言颁个诺奖,因为,他似乎是历史上第一个脱稿演讲的诺奖得主。并且,很镇定。”直播颁奖晚宴的瑞典电视台主持人说,“大家都以为他是开玩笑的。”

  关键词:大度——分享荣誉

  很多莫言的英文版图书,都在封面上介绍说:“这是《红高粱》的作者。”

  因为电影《红高粱》,给莫言在西方奠定了很好的公众基础。

  这在颁奖典礼前,很多在斯德哥尔摩围观的群众,在中国留学生的带动下,齐声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中可见一斑。

  1988年,电影《红高粱》惊艳了整个世界,连带将莫言和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一起捎出了国门。《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日译本和瑞典文译本逐渐上市,成为莫言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作品。

  这次,大度的莫言,自费邀请了世界各地主要语种的莫言译者来到斯德哥尔摩,一起享受荣耀。比如,早早从美国赶来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夫妇,同莫言一样被暴风雪耽搁晚到的日本吉田富夫夫妇,一个人低调来到酒店入住的挪威老太太……在新闻发布会上,在获奖感言中,在接受诺贝尔基金会的采访时,莫言都将自己获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默默无闻的译者。

  “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我写《生死疲劳》,初稿只用了43天。瑞典汉学家陈安娜翻译它却用了6年。”12月8日,莫言在当地一个小型座谈上说。

  记者 王湛

  在国内,朋友们这样评价这场“莫言狂欢”:

  别把莫言当成领袖

  他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

  莫言说了一句“文学无用”,北大教授品出润物无声的意境,文学小清新悟出老庄哲学,网络愤青批他矫情虚伪,80后作家要将他告上法庭,微博迅速诞生“无用体”……

  莫言在瑞典的一言一行,不断制造名言,并派生争议。按照他的老朋友、《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的说法,已经“放大到了荒诞”的程度。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调侃:“对于喜欢热闹的中国人而言,憋了很久、一直处在边缘的中国纯文学,能产生那么多话题,机会难得。”

  在莫言演讲前,叶开在微博上做了一个预测,他说莫言会讲到他的母亲,果然如他所料。“莫言是注重自我、一直向一个令人敬佩的方向走的作家。一个小学都没真正毕业的人,走到今天,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很重要的,很少人注意到这点。”

  夏烈评价莫言的演讲“非常有个性”,“从前获奖作家的演讲套路不外乎两个,一是讲文学,从艺术和技术层面琢磨;另一种强调本土性,讲民族文化和传统对他的影响,穿插自己的自传。而莫言是通篇自传,非常不同。”

  在他看来,莫言的演讲,把中国人对土地母亲的那种即悲凉又热爱的复杂情绪传递得十分准确,“有人觉得他在这么大的场合讲故事,很肤浅、丢人,相信这些人没看过莫言的作品,不了解在中国的纯文学中,莫言本就是一个说书人式的小说家。”

  对莫言在采访和其他场合中表现出来的幽默,叶开笑言“只能打68分”,因为他认为莫言“远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准,还是有点拘谨”。不过就是这点发挥,只要翻译到位,西方人可以欣赏。

  莫言获奖的最直接的好处,无疑是给中国的当代纯文学做了一次推销。“不仅莫言本人的作品已经被罗马尼亚、波兰等小语种的出版社相中,中国的其他作家也随之有更多机会被介绍出去。”叶开说,“而在严肃文学被边缘化的国内,起码起到了一个传播性的效果。”

  夏烈坦言,莫言在瑞典的这一系列“文学外交”活动,“打开了世界和中国交流通道, 通过莫言这扇窗,有可能找到中国文化的门。莫言这扇窗开得很好。”

  但“莫言效应”的最终效果到底如何?大家的态度似乎很谨慎。

  叶开说:“网络时代对莫言的消费基本停留在表面,狂欢化的消费最后剩下的是寂寞,之后就会有新的东西来替代。最后,作家要面对的依然是孤独创作的生态。即便在文学圈内,相信除了少数朋友,真正了解莫言的人也不多。不要把莫言当成一个领袖,他其实是个很善良甚至怯懦的人,面对那么多压力和喧嚣,完全超过了对一个作家的要求。”

  本报记者 郑琳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