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回顾十年历程避谈感情 崔永元白岩松等助阵
中新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张中江) 央视知名主持人柴静日前推出新书《看见》。15日,她在该书首发式上表示,书中概念对自己来说已经无关职业的荣誉感,“为的是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人的实质。不论我们走得多远都要守护这样的实质,绝不将它拱手出让”。
柴静新书《看见》首发式15日下午举行,邱启明担纲主持。张立宪、崔永元、白岩松、罗永浩、陈晓卿、史航、周云蓬等一众好友到场助阵。
据介绍,《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首印高达50万册。在本书中,柴静首次将十年央视经历、个人成长心路与中国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因此,《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谈到本书的写作动机,柴静介绍说,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第一个是2008年引她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让她感到生死万物的无常。
柴静:我们只需要解开身上的束缚 成为独立的人
作为此次主持人的邱启明,也曾是央视当红主播。他一开场就调侃说,柴静当天非常重视,还化了妆。自己则走崔永元的路,希望靠实力在电视圈混下去。一番说笑过后,他道出柴静的希冀:希望今天的活动实现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办成一场朋友的聚会。
一袭黑裙的柴静随后款步上台,向台下深鞠一躬。她首先讲到,自己写这本书前翻了翻20岁时的日记,发现那段历史和自己已没什么关系。因为里面记的基本没有事实,通篇都是“我我我”,只有情绪和结论。由此可见,不要说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想塑造自己,想要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自己是正确的。
“所以,一个人身上每天发生的事件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将来我们回首往事,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实质。”柴静如是说。
她随后回忆到,自己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是带着前面所说的错误思维模式做的。当时很困窘,总是被陈虻骂。以前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准确、平等、求实、平衡。通过一次次采访,才逐渐理解这些概念。
深入非典病房的经历,让柴静认识到,“准确”二字事关着他人的性命。对于李阳家暴的采访,则令她明白,“平等,不是去悲悯或者同情。平等是我和你都共同身处在相近的生活当中,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共同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
通过对华南虎照事件的调查,柴静明白了逻辑和求实的力量,“感慨和抒发感情,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靠事实和因果关系的梳理。我们没有别的东西,只能靠一句话,‘拿证据来’。就靠这句话,就可以从逻辑链条的最末端一环一环向上追溯,让它自身咬合。以这样笨重的气力,小孩子也可以从土地当中拉出深埋的庞然大物。”
2009年对重庆一起操纵土地拍卖事件的调查,令柴静理解了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对每一方的论述都要心存警觉。只有让不同的论述相互殴斗,才能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才能保证自己不成为自己偏见的附庸。
柴静还说,“在这本书当中,我写下十年当中我所遇到的人。他们撼动我头脑当中原本固有的概念,使我处在晃动不安的状态当中。有人说,自由本来就是站不稳的状态。其实我所说的概念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也是早已被引证过的道理。用了十年的路,我才慢慢的接近他们,写下他们有意义吗?我也不知道,但是对我来说,这里面好像有一种属于我自己的心灵的自由。既使是真理,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重建去认识它。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时光才不会虚度,体验了这些感受才会属于你,你因此而创建自己的生活,当你创建之后你才归属于它。这些概念对我来说已经无关于职业的荣誉感,为的是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人的实质,不论我们走得多远都要守护这样的实质,绝不将它拱手出让。”
《看见》一书的封面是柴静和同事2008年去重庆一个贫困县采访时的照片。这张照片给了柴静一个信念:我们用不着去向外来的世界刻意去学习什么模式,我们也用不着刻意与谁为敌,反对什么。我们只需要解开我们身上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用我们自己最朴素的生活经验、智慧和常识,就能创造和决定我们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个生活并不完美,但是从今而后,我们将生活在自己亲手创建的世界之上。
邱启明等柴静演说完毕,打趣问她:“你幸福吗”?柴静笑着说,自己本来想好了答案,但是在这一瞬间的感受就是“我今天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