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光荣日》重口味堪比《麦田守望者》(图)
原本以为是海派的小清新来袭,谁知道没几分钟就开始重口味。海报、剧情简介以及过往剧评都没有剧透,谁会想到开年的第一场观戏感受竟然剧烈到观众的小心脏都有些受不了了。
《光荣日》改编后超越原作
先说最直观的感觉,《光荣日》的舞美非常聪明,舞美师在舞台上设计了一堵装上轮子的墙壁。一面是书,一面是砖瓦。横在舞台上就成了一堵高墙,打个直角变成岔路口,分开后变成胡同,前面加几张椅子用灯光、音响渲染后变成火车,放一张桌子后又变成了图书馆。相信这个的舞美道具一辆集装车就可以拉完,难怪我们看见这出戏全国各地的跑。
然后这部戏的原著是韩寒,韩寒小说文风精灵古怪,不按套路出牌,情节散乱,其实想改成戏剧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些困难在那些真正的高手面前又不叫困难,这个高手叫喻荣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二当家,据说喻荣军为了改这部戏把韩寒的小说通读了一遍,我猜这是客气话,他应该是拿着韩寒的书想起了塞林格、卡夫卡和马尔克斯,改编后的作品超越原著不是怪事儿,但改编后的作品远远高于原著还真不多,《光荣日》就是其中之一。
韩寒在最开始暖场,随后是塞林格登场,《麦田守望者》相信很多去看戏的人可能看过,里面那个小子满嘴脏话,胡思乱想,要说这个小说最大的价值,就是《麦田守望者》的这个名字注定会流传于世,其实小说也只能算一般,可一呈现上舞台冲击力就来了,喻荣军毫不客气地说:“改编剧本有许多种做法,我一直喜欢从原作当中找到我能够表达的东西才去动笔,而韩寒的小说几乎不会给我限制,所以,我觉得创作的空间很大,这也激发起我的创作冲动。”
韩寒自己也承认说:“他们编得比我好,导得比我好,演得比我好。”
《光荣日》体现中国迷茫一代
《光荣日》展示出来的可能性超越了戏剧本身的价值,从文化艺术作为隐喻社会的工具的成分来讲,这部戏开拓了新的尺度。不管是面对观众还是其他因素,这部戏能够如此展现都是一次创举,我们起码看到这样一出原创的作品,他有反抗、有愤怒、有自嘲、还有反思,演员们在舞台上不屑一顾的把声音传出来,尽管传得不算远,影响也不算大,却让我们感知到了一些艺术的力量,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光荣在这里有死亡的意思,光荣日可以理解为死亡日,然而死亡又是光荣的,人们不顾一切的奔向光荣,没有太多的目的,包含盲从、起哄、绝望和走投无路。新世界是梦里的东西,不确定真实与否,大家去寻找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各种社会现象。这种信息准确地传递了韩寒的价值观,其实大家去看韩寒现在的博客,大部分会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说话,甚至会稍微透露出一丝悲悯和无奈。
艺术“混搭”营造剧场氛围
相比韩寒和喻荣军,导演周小倩在圈外知道的人不多,但圈内被称为“情怀剧大师”,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很多“混搭”,比如改编成了爵士曲风的《我爱你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还有用黄色胶带缠绕的小人偶,以及从天而降的村上隆的向日葵,导演用符号轰炸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有些观众明白了,但还有一些蒙在鼓里。如果非要说这部戏的问题,那就是作为商业演出的通盘考虑,这部戏并没有考虑多数戏剧观众的观剧经验和承受能力,可能有少量台词和舞台行动会引起观众的不适。
《光荣日》在广州仅演一场,喜欢的观众不免有些遗憾,但是如果真的演两场,上座率也很难保障。这部戏的演员是《钢的琴》的原班人马,演员素养很高,不断在舞台上掀起着高潮。话剧演出不是相声也不是小品,它还是要传达一些思想的东西,相比在广州拥有票房的孟京辉、赖声川和林奕华,一些未必出名的导演也有很好的作品,观众在考量时还要看编剧和演出团体,这些都是决定演出是否好看的必要因素。
剧情简介:
该剧根据韩寒的首部魔幻现实主义同名小说改编,却又独立于韩寒小说之外而存在。它甚至是韩寒许多作品的综合,就像是一部中国版的《人间喜剧》,或许是一部现实版的《世说新语》。男人崇拜、女人爱慕的精神领袖大麦,在大学毕业之后带领着同学王智、米旗、娄梯与和平来到一个以前叫凤凰现在称孔雀的小镇,在其郊远的一所小学里支教。而他们来这里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发现光荣日的存在,阻止光荣日的发生……
在这里,他们遇到一个被别人说成精神不正常的女歌手哈蕾、一个当女优时优,从良以后良的洗头女麦片、一只特立独行即做着体育老师的狗、一个无所不知却很神秘的女班长以及一群似有似无地存在着的学生。他们把梦想当理想,把现实当实现,把奢望当希望,他们努力适应着事态的发展,并准备着建立起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离奇的世界。一切看似荒诞不经,一切却又有条不紊,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起光荣日的存在。然而,当光荣日不期来临时,一切的发展却又是那样的令人意外……
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嘲讽意味,却令人思考,发人深省。光荣日究竟在哪里?还是已经在哪里?
记者 卢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