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夫人谈于是之:他的追求太多 遗憾也太多

2013年01月21日 15:5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昨天17时19分在医院逝世

  于是之夫人:他的遗憾太多了

  3年前,同样的日子,记者来到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家中作“抢救性”采访。当时于是之已在协和医院住院3年,无法与人作任何交流,他的夫人李曼宜接受了记者采访。

  李曼宜对记者说:于是之的病症,医学上也说不清,自己这么大年纪,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家中,不只是照顾于是之,同时也是给自己一种力量。

  记者:您和是之老师生活一辈子,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曼宜:他热爱舞台,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他年轻时恋爱都不会,先买本书来看,做参考。从剧院回到家,基本就看书。

  他的好多照片都是弯眉皱眼的,这个人不会开怀大笑。他对我倒不挑剔,做什么吃什么。他的心思就没在这顿饭上,所以给他做饭也没什么意思。

  记者:他平时会把“戏”带回家吗?

  李曼宜:他每次创作时,他的生活里就有很多角色的东西,尽量让角色进入生活。比如他演《洋麻将》,就拿个手杖上大街了,因为《洋麻将》中的魏勒是拿手杖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随他了。

  他并不是一个浪漫的人,很多人觉得他严肃,但还是有幽默的时候。一位记者写文章说过,那年,他坐火车参加曹禺的纪念大会。天亮了,车厢里的灯还开着,他爱管闲事,对乘务员说:天都亮了,灯还开着呢,多浪费呀。乘务员说,待会儿有人会关的。等半天,还没人关,他又找到乘务员。人家回答:这是两个单位的,我们不管这个的。他一听就说:哦,我是第三个单位的!他这么一说,大家乐了,才发现这是于是之。

  记者:您认为是之老师最可贵的是什么?

  李曼宜:我觉得他这一生,认真劲是很好的,只是有点过。他是真诚的,没有任何杂质。对于有本事的人,他极为佩服。他对英若诚佩服得很,对苏民的古文底子、郑榕的画等等,都佩服。于是之没有什么特殊,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

  记者:1992年后,他还想重返舞台吗?

  李曼宜:想,当然想。不过,有大夫给他说过,这病好不了,只能够延缓时间。他老开玩笑说:过去说话说太多了,上帝不让我说了。还说,我这人官不大,怎么跟里根得一样的病呀?

  非常遗憾的是,他的告别演出(1992年7月16日人艺再演《茶馆》)我没有去。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告别演出,认为他还会像往常一样。但是,没想到这真成了告别演出。他们《茶馆》这个集体,算是最后的一次演出。

  记者:您觉得是之老师这辈子有什么遗憾呢?

  李曼宜:他的遗憾太多了,他的追求可多了。比如,他外语没拿下来,就很遗憾。其实,他法语学的不错,到法国去还敢跟人家聊。英语也能对付,还学过一段日语,学过俄语。

  他特别佩服童道明,因为他俄文好。他认为学习斯坦尼不懂俄文怎么看?所以,他看童道明的翻译,经常一起探讨。他看马列也是真看,想弄清楚,但为看不懂原文而遗憾。他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当做学问,要弄明白。他很想演一些角色,还想演主席的晚年,但没有演;他还想写东西,也没写……遗憾太多了。

  他在痛苦时,我劝他,作为一个演员能留下一点作品就行。比如他演程疯子后,搞曲艺的人把他当做曲艺界的人了,作为演员来说,是值得自慰的。我说,你为人民做了点事,人家知道了,你不必这么苦恼了。 新华社记者 廖翊

  轶事

  见证于是之

  拒绝“表演”

  2010年4月28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梁秉堃一篇题为:“拒绝‘配合’”的短文,写的是著名戏剧大师于是之拒绝与某记者配合作假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精神极为感人。

  说的是*年*月*日,某记者到于是之家里“采访”,架好了高档摄像机,请于老坐到书桌前,摆一副认真读书的模样,赞扬于是之老人,虽年事已高,仍不辍认真读书学习,“与时俱进”,堪为楷模的“事迹”。出记者意料之外的是,于老竟然拒绝“配合”入镜。于老说:“这是‘作假 ‘,我不能配合。因为我最近很少读书,如果表扬我读书不止,绝对是作假。如果哪天我真的在认真读书之时,你们能偷拍到我在“认真读书”的镜头,表扬我,我一定很高兴。”曹小彧

  忆是之老师

  王翔浅

  惊闻于是之老师去世的消息,是在我去剧场看戏的途中。父亲突然打来的电话,让我在积雪覆盖的剧场门口伫立了很久。虽然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一旦真的来了,胸中却好像积郁了太多的块垒,久久不能释怀。

  父亲特意打来电话告知我,是因为深知我和人艺于是之老师之间的缘。1990年,人艺第一批招收大学毕业生从事文职工作,我虽有幸被选中,却一心要去报社做一名记者。当我婉拒了人艺的邀请并打算和那里告别,却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走进了人艺的排练厅。三个小时的排练看下来,我被戏剧的魔力倾倒并立刻跑回办公室,希望人艺把我留下来。因为我的婉拒,人艺已经确定了吸收另外一名同学。人艺领导把我带到院长办公室,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于是之先生。是之老师微笑着听完我的诉求,对我的情况好像早已了解,他只说了一句“我们也正需要你”,并亲笔签字为我增加一个进入人艺的名额。对一个曾经彷徨过的年轻人来说,是之老师的一句话,无疑为我打开了戏剧的大门。之后在院庆、排练宣传等活动中,是之老师总会主动过问我的工作,令我十分感动。

  进入人艺后无数次看到过是之老师在会议中、在排练厅、在舞台上忙碌的身影。而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次在人艺的食堂门前。那次因为排戏时间晚了,到食堂窗口时,抬眼望去,黑板上的菜谱里只剩了两毛钱一份的“蒿子秆儿”。心里不禁气恼,正想赌气不吃了,回身却突然看见是之老师正认真地排在队尾。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和院长都如此简朴,吃苦耐劳竟毫无怨言,我的心一下子归于平静,“蒿子秆儿”吃得也分外香甜。自此,工作和生活中一旦有不满或抱怨,都会想起认真地排在人艺食堂队尾的是之老师,心情都会变得坦荡、释然。

  1992年,我决定离开人艺赴日留学。临行前,我在首都剧场观看的最后一部作品正是于是之老师告别舞台的《茶馆》。当时连剧场的两边过道都站满了观众,盛况空前。我虽然没有亲耳听到是之老师所说的“感谢观众的宽容”,但从他谢幕时谦和的姿态上,能感觉到一位演员力不从心时的苦楚。就此,是之老师告别舞台,我告别人艺,一晃便是数载。

  多年后我学成回国,得知是之老师一直沉睡在病榻上,心中难过。他的家离我家很近,更是平添一份心病,却一直没有勇气去看望他老人家。

  因为是之老师的一句话,我后来始终走在和戏剧相关的道路上。别了,是之老师!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就是对您最好的纪念。

  (作者曾在北京人艺任职,现任日本四季剧团驻中国代表)J069

  “话剧界的梅兰芳”

  于是之自幼丧父,跟随寡居的祖母和母亲生活。虽然他的家庭贫苦又没有文化,但于是之极为好学上进。即便15岁便因家贫辍学打工,也一直没有放弃求学读书。1942年他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1947年,他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1949年2月,于是之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华北人民文工团,1951年他在话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使该角色深入人心。同年在歌剧《长征》中饰演毛泽东,是建国后最早饰演毛泽东的演员。1958年,于是之在话剧《茶馆》中塑造的茶馆掌柜王利发,更奠定了他在话剧表演艺术上的地位。此外,他还在《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剧中塑造过令人难忘的角色。

  于是之被观众誉为“话剧界的梅兰芳”、“话剧之神”。他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1989年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演员荣誉奖”,2006年荣获表演艺术成就奖,2007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也许是上天惩罚了我”

  于是之在北京人艺工作的几十年里,除了是一个演员,同时也担任了8年的院长,从1985年到1992年。名义上,曹禺是正式的院长,于是之是第一副院长,担任实际工作的是他。所谓“宁带一个师,不带一个剧院”,北京人艺复杂的人事关系早已人所共知。于是之用他的人格魅力团结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导演,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剧目。

  8年院长生涯中,于是之的健康状况由好变差,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毛病,到了后来更是每况愈下,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出现语言障碍,说话不流畅,思维不清晰,到最后连人都认不出来。

  “也许是我在舞台上话说得太多了,上天惩罚了我,让我现在再也不能说话了。”得病之初,于是之曾无奈地写下了这样的话。1999年,于是之正在家中吃饭时摔倒在地,他的老伴李曼宜上前扶他,结果也被重重摔倒,腰部受伤,二人都住进了医院。后来于是之严重失语,几乎就如同植物人一样,长年卧病在床。全靠比于是之还年长的老伴李曼宜天天为他按摩,陪他说话。

  2012年6月,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之际,人艺副院长濮存昕作为代表,和母亲及曹禺之女万方到协和医院探望于是之。濮存昕一边为于是之按摩胳膊和手指,一边说:“明天晚上来看我们的《茶馆》,是梁胖子演的。”濮存昕的母亲贾铨则大声地对老友说:“郑榕、蓝天野、苏民都问你好,我是代表你的这些老哥们来看你的,大家伙儿都想着你呢,你一定配合治疗,等你好了,我们一起去看戏。”

  当时,已经许久未对外界有反应的于是之,竟然双手颤动,泪盈双眼。这也是濮存昕等人见到于是之的最后一面。 记者 王润

  生平

  1927年7月

  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

  1942年

  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

  1945年秋

  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1947年

  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1949年

  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

  1951年

  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舞台地位。

  1954年

  《雷雨》中饰演周萍

  1956年

  《日出》中饰演李石清

  1957年

  《骆驼祥子》中饰演老马

  1958年

  《茶馆》中饰演王利发

  1959年

  《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

  1978年

  《丹心谱》中饰演丁文中

  1984年

  凭借电影《秋瑾》获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1985年

  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

  1988年

  《太平湖》中扮演老舍

  1988年

  在电影《大河奔流》里塑造了银幕上第一个毛泽东的艺术形象。当选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1996年

  参演了最后一部话剧《冰糖葫芦》,从此退出舞台。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