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忆阎松父:不愿领军衔 只想当“画匠”
题图为阎松父。上图分别是阎燕捐赠给三峡博物馆的《双虎图》和《风尘三侠图》。 记者 熊明 摄
侧卧听笛的牛、目光炯炯的虎……2月5日,《阎松父绘画作品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展,画虎巨匠阎松父的80余幅精选作品首次集体亮相。
阎松父为江苏人,抗战期间举家辗转迁到重庆并在江津定居。由于擅长画虎和牛,在画坛以“阎老虎”、“多牛翁”著称。昨日,在展览现场,阎松父孙女阎燕现场为三峡博物馆捐赠了《桃林百牛图》、《双虎图》、《风尘三侠》三件精品。
丹青之外的阎松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昨日,阎燕向记者回忆起她心中的“阎老虎”。
不愿领军衔,只想当“画匠”
抗战开始后不久,阎松父率家人逃难离开安庆。一路辗转,先后在武汉、宜昌、万县流落。
1939年,37岁的阎松父创作完成《桃林百牛图》。时值抗日高潮,阎松父毅然投身于抗日宣传,用牛皮纸绘制抗日宣传画百余幅,在万县街头展出,激励军民的抗日斗志。
“我爸爸告诉我,当时正逢冯玉祥入川,得知爷爷举办画展,亲临参观,大为赞赏。临走时,爷爷赠将军一幅蒋介石肖像和一幅牛图,冯玉祥亲书‘还我河山’条幅和一张近照给爷爷。”阎燕告诉记者,当时,阎松父的画技和品质已有口皆碑。
阎燕说,1942年,河南闹蝗灾,阎松父画了100余幅画进行义卖,李宗仁决定授予阎松父少将军衔,却被谢绝了。“爷爷说,‘我只是个画匠。’于是,李宗仁送给他一套不带军衔佩章的军装,以便他任意出入司令部。”
从不“珍惜”自己的画
画家通常对自己的画作格外珍惜,从不轻易赠画,而阎松父却是一个例外。
“爷爷总是说,画送出去了可以再画。江津民间不少收藏者的作品都是他当时送出去的。”阎燕回忆,1973年,71岁的阎松父调到江津县文化馆。农民、勤杂工、司机……无论是谁,只要开口要画,他都爽快地答应。
“其实,爷爷这性格老早就养成了。”阎燕笑着说,“爷爷性格开朗,喜欢喝酒,最喜欢和群众打成一片。”
她的父亲阎保罗曾给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前方打了胜仗,阎松父画了一幅八尺雄鹰赠给李宗仁以表祝贺。但工人在裱装时不小心弄坏了画,深夜找到爷爷,跪在地下连呼‘先生救我”,阎松父安慰了他之后,又重新磨墨展纸,通宵达旦重新完成了这幅巨作。
手把手教学生,
却叫儿子“自己揣摩”
在阎燕的童年记忆里,每次看到阎松父,只有一个形象——拿着画笔不停地画。
“当时爷爷在江津的房子很小,他还特意留了一间出来作他的画室,起名啸风楼。”阎燕说,每次去爷爷家,都是爷爷画画,奶奶做饭,“每天早上7点钟,门外就有学生等着来学画画了。”
阎松父对学生慈父般的关爱,也常常引起儿女们的“妒忌”。阎燕说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阎保罗跟着阎松父学画画时,听得最多的便是“自己揣摩,画完了我再来看。”而对于学生们,他不仅手把手地教,还力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把他们对绘画的激情完全激励出来。现在,他的学生周明安、丘呈业,王国政等都已成为画坛知名画家。 (记者 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