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谈李安获奥斯卡:商业贡献超过李小龙和成龙

2013年02月27日 09:27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李安与妻子林惠嘉牵手走奥斯卡红毯

  

  ▲纽约大学硕士毕业照

▲在伊利诺伊大学演默剧

  1993年,李安的《喜宴》和谢飞的《香魂女》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李安拿到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奖项。

  20年后,他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脚下基石包括金熊、金狮、戛纳影展最佳编剧及奥斯卡小金人若干。再来回望,谢飞几乎隐退,当年做柏林评委会主席的张艺谋跟他的风拍《英雄》、《十面埋伏》,香港的王家卫只在欧洲市场有话语权。能在西方主流电影界得到高度认可的华语导演,舍“安”其谁。

  李安给我们以信心,华语的土壤原来能长出一个世界性的电影人,而且属性能这么传统的“中国”。李安也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只有一个李安?

  记者翟晓林

  他的船——

  初登舞台,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进艺专读影剧之前,李安是个在填鸭式教育下常常感到压抑的小孩。喜欢胡思乱想,读书不专心,驼背又害羞。

  刚进艺专,一个学姐编导独幕剧,缺个男主角“诗人”,选中李安去演,理由是他“脸上挂着一副多愁善感的忧郁气质”。他第一次正式站上舞台,强烈的聚光灯洒下来,面对灯光之后黑暗中的观众,李安强烈地感觉到命运的力量:“是戏剧选择了我,对它我无法抗拒。”

  从此在艺专,他一路担任男主角,1974年拿下台湾大专话剧比赛的最佳男主角,同时自编自导独幕剧,改编、导演外国剧本,还做实验话剧,学声乐,学芭蕾,画素描,发表短篇小说,什么都想尝试。

  他这才真正面对另一种人生的开始。原来人生不是千篇一律地读书升学,他有种灵魂出窍的过瘾感觉。

  他的舵——

  背离父愿,与父亲从对峙到和解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父子,是李安前3部电影的主题。

  李安的父亲李升是台湾著名教育家,有士大夫家庭观念,希望长子读书做官。可是李安和弟弟李岗两人,一个念电影,一个念航海,正好是李爸爸最讨厌的两种人。

  李爸爸始终希望李安到大学教书或学而优则仕。《喜宴》拿下金熊奖,他仍希望李安改行。《理性与感性》拍完,他还说:“小安,等你拍到50岁,应该可以得奥斯卡,到时候就退休去教书吧!”

  在《绿巨人》里,李安特意安排了一场戏,把父亲的影像用中子弹炸开,意外的是父亲居然说喜欢。

  父与子,经历了一生的对峙与隐秘关怀,最终达成了和解。

  他的锚——

  依赖妻子,两人达成奇特的和谐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拍《卧虎藏龙》时,李安化解了自己的中年危机。两个女角,“玉娇龙是不停的马达,俞秀莲才是戏里的锚”。

  俞秀莲是谁?李安说摆进了太太林惠嘉的形象。《理性与感性》中演姐姐的埃玛·汤普森,同样有林惠嘉的影子。她们都能干果决,肩负重任,内心的脆弱和感性守得很紧。

  李安谈及生物学博士太太时,必定将自己形容为比较女性的那一方,太太才是个拳头上站人、胳膊上跑马的大侠。而林惠嘉对丈夫获奖毫不在意的豁达态度,也让两人达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李安说李安

  我觉得任何一样东西,做到比较好的层次,都是很儒雅的,至少我们讲究它有一种儒雅的气质

  我觉得年轻人学电影,就应该去学习一些基本的、很实在的拍片道理和技术。其实包括很多名导,也就是用熟的那几招,翻来覆去,招式也不复杂,就像会打架的人,就两三招,能用、用得好,就行

  其实你说什么是中国文化,我们自己也搞不懂,就像你说“江湖”,你说老外不懂江湖,中国人就懂吗?反而经过外国方式的显示,我们可以搞得比较清楚一点,有时候你人在里面,云深不知处

  中国文化有很多传统的,这里好和不好的都有,大体上来讲,我们生活里面有很多儒家的东西,不如意的话就是道家,再不如意就是佛家

  所谓的感性,是挡不住的;挡得住,你这个人也没啥味道了。

  他们说李安

  比我们更懂中国人

  我记得李安曾说,他在美国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是一个美国人。我不太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受了很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

  他先是在台湾读书,再去美国。李安身上的这种文化传统没有因为去美国读书、接受西式教育而消失,他身上早已深深打上了最基本的中国人的人文道德的烙印,中国人对事物的看法对他影响至深。他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到中国人几千年的深藏在血液里的处事方法和处世哲学,看到中国人做事情的方法,中国社会里面的秩序。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一个很平静的角度。

  李安的电影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一直认为,是因为他很清楚中国人生活里面的人际关系和诸般困境,这种困境《喜宴》里有,《卧虎藏龙》里也有。人们往往觉得李安看起来像是一个非常儒雅文弱的书生,其实他有很强的意志力。在对传统文化价值作判断时,他比我们敏感了很多。

  ——贾樟柯(中国电影导演,代表作有《小武》、《站台》、《任逍遥》)

  商业贡献超过李小龙

  综观李安的电影,挑战传统、表现年轻人的叛逆以及年轻一代面对父权、威权所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始终是电影中的一种重要情绪。这也许跟李安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李安的电影,与他的人格、品格是一致的。他从一开始就进入最高潮,但是从来没有改变过谦和的姿态。能够将中国电影和华人文化带到西方,并超越东西方的文化障碍,以一种平起平坐的姿态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李安是第一人。

  从商业角度来讲,他也是推动华人电影工业的第一人。没有他在国际上的成功,张艺谋也好、陈凯歌也好、吴宇森也好、周星驰也好,在西方都不会有机会,没有美国公司会敢于投资。李安在电影商业上的贡献,超过李小龙与成龙。

  李小龙的跨文化意义在于他赢得了中下阶层和弱势文化的认同,但是李安把一种典型中产阶级的、正统的儒家文明带到了西方,他已经不只是台湾的导演了,他成为了整个华人导演圈在国际的一个符号。

  ——焦雄屏(台湾电影学者、制片人,策划出版《电影馆》丛书,监制作品有《望乡》、《十七岁单车》)

  帮美国人认清自己

  所有试图在好莱坞占一席之地的华人导演中,只有李安一人真正做到“进得去”和“出得来”。

  身为一个在好莱坞异域挣扎求存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美国人眼中有其无法掩饰、挥之不去的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所谓“他者”,就是“非我”、“异类”,是社会歧视、边缘化的对象。然而社会在排斥他者的同时也需要他者:一个社会、一个族群要更完整、更准确地认识自己,便需要一个对照或镜子。

  美国文化界冒出头来的华人当中,没有一个能像李安那样成功地利用自己的他者身份,帮助美国人更深刻、更批判性地认识自己。

  李安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要在美国扬名,不一定要认同那套东方主义的美学和标准。一直以来,当一个华人艺术家在美国的文化之镜前揽镜自照时,看见的十之八九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而李安所做的,就是将这面镜子照向美国人,让他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林沛理(香港文化评论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李安电影里的时空

  东方

  清末中国 《卧虎藏龙》(2000年)

  合作演员: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郑佩佩

  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美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语片(收入为1.28亿美元),全球华语片收入最多的电影。

  1940年代上海 《色·戒》(2007年)

  合作演员:梁朝伟、汤唯、王力宏

  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70年代印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

  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创造了李安个人作品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并且超越了本片的北美票房。

  1990年代台湾 父亲三部曲

  《推手》(1992年)

  20世纪90年代,纽约的一家台湾人生活

  合作演员:郎雄、王莱、王伯昭

  《喜宴》(1993年)

  20世纪90年代,纽约的台湾人生活

  合作演员:郎雄、归亚蕾、赵文瑄、金素梅

  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饮食男女》(1994年)

  20世纪90年代,台湾

  合作演员:郎雄、归亚蕾、张艾嘉、吴倩莲

  李安最喜欢的五部电影

  《东京物语》 (导演:小津安二郎)

  李安:在我看来,这是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或者说是最伟大的家庭电影。它非常的东方,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平静,没有什么戏剧性,但是结尾却给你重重一击,让你感到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

  《偷自行车的人》 (导演:德·西卡)

  李安:当我第一次看《偷自行车的人》时,我感动得哭了。如果让我来拍这部电影的话会是一个简单的情节剧,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却可以将这个类型提升至社会哲学的高度。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他们超越了戏剧本身。

  《2001太空漫游》 (导演:库布里克)

  李安: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黎巴嫩》 (导演:塞缪尔·毛茨)

  李安:这部影片实在是扣人心弦。整部电影都在一部坦克内部拍摄完成,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部令人兴奋又相当特别的电影制作。

  《假面》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李安:我是伯格曼的粉丝,他的电影《处女泉》改变了我一生。《假面》是我看的第一部R级电影,那时我在台湾刚刚18岁,这部影片让我兴奋。后来我看了更多伯格曼的电影,而《假面》是我最钟爱的一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