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年轻人多读经典 少看畅销书
著名作家迟子建。
近日,迟子建接连出版小说集搅动图书市场兴起一阵“迟子建热”,从《黄鸡白酒》再到《第三地晚餐》,两篇小说集接连上市。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迟子建透露,自己的一部中篇小说《晚安玫瑰》还将在四月上市。
一次茅奖,三次鲁奖让这位以温暖的笔触书写寒冷地域的女子迟子建自然而然地踏入人心。曾有人预言,中国作家若有人获诺贝尔奖,那么一定是迟子建!尽管预言落空,但不可否认的迟子建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造诣。
长篇小说泡沫终会消散
关于短篇小说的长跑,迟子建坦言,自己每年会写两三部短篇小说,而且她认为好的短篇小说一年内有一两个已经足矣:“我喜欢写短篇,短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呼吸器官,它能第一时间捕捉外部世界的风云,它也能最快与读者的心灵世界沟通,非常重要。”迟子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裁缝,要对自己手中掌握的材料,量体裁衣。该做成长袍的你做成短衫就是浪费,该做成短衫的你硬做成长袍就会显得局促。”
提及如今出版社一窝蜂出版长篇的现象,迟子建认为那是经济利益驱使,产生了不少长篇泡沫,“而泡沫终会消散”。
作品改编随缘 从不参与编剧
在文学与影视剧日益贴近的当下,诸多作家纷纷触电已不再是令人讶异的新闻,对于将作品搬上银幕,迟子建只说两个字“随缘”。“一般是影视公司找上门来,谈作品改编,我觉得各方面条件可以,就把版权售出。”
但她坦言,自己从不参与编剧工作。很多作家也并不愿意参与编剧,尽管编剧的收入更加可观,但有时候编剧需要顾及的因素很多,作品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文学创作。
对于自己不参与编剧的原因,迟子建十分谦虚地表示:“影视剧是二次创作,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做的。小说写得好,剧本也改编得好的作家,像刘恒、刘震云、严歌苓等,毕竟凤毛麟角”。迟子建说,相比影视剧,她还是对话剧比较感兴趣。
文学对于热爱它的人仍很重要
从1993年开始写作,截至今年为止,迟子建已经写了三十个年头,谈及文学创作在她生活中的地位,她说:“我是1964年元宵节生人,前些天刚过完50岁生日。那天早晨,我在微博里看到百度‘迟子建贴吧’的灯谜们(我的读者),为我特别制作了八分钟的生日祝福视频,这八分钟,对我,对我的写作,是那么的重要。因为它让我明白,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发自肺腑地爱着文学,文学对热爱着它们的人来说,仍是那么的重要!一个作家能够拥有一些忠实于你的读者,无疑是最幸福的!所以我在写作上不敢懈怠。”
记者 顾珍妮
大家问名家答
栏目主持:顾珍妮
本期开始,独步天下将推出“大家问名家答”栏目,我们的记者将为读者和名家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如果您对某位名家有感兴趣的问题,请将您想对问题发到我们的邮箱:LSWBDS@163.com。
很笨很笨:有人认为,您的作品更侧重反应生活中的冷,您对此怎么看?
迟子建:我特别喜欢“冷暖自知”这四个字,它道出了生活的真相。生活有暖,当然也有冷。冷暖人生,才是丰富的人生。
赫连:《第三地晚餐》感觉名字很独特,有什么故事吗?
《第三地晚餐》出自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是一部中篇小说。2005年我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我想三个月总得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第三地晚餐》。书名是出版社编辑选的,我也喜欢这个书名。
Dull:您认为什么样的文学是好的?
迟子建:朴素中的华美,喧嚣中的寂静。
素颜:对于爱情每个人的解释都不尽相同,能谈谈你您对爱情的看法吗?
迟子建: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开花的,也不是所有开花的爱情都会结果的。
谁人舞青衣:“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您认为这说法是否在理?
迟子建:爱情不是天堂,婚姻也不是坟墓。所谓“坟墓”,都是人自掘的。
自找的痛别喊疼:你对当下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年轻人应该多读经典书,少看商业炒作起来的畅销书,把眼界放得更宽广一些。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