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球一小时”引争议 学者:宽容才是现代化

2013年03月26日 08:3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就在上周六,来到中国已有5个年头的“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却在我国南京遭遇了难堪,据《现代快报》报道:“根据南京电力公司的统计数据,当晚8点30分,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活动开始后的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报道称,在“熄灯一小时”的时间里,“许多地方仍旧灯火通明,尽管有300多座大楼集中关灯,但整体用电量不降反升。”

  “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是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今年因与“复活节”日期冲突,故提前至3月23日)的20时30分至21时30分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但是这场涉及全球、被确认为世界最大的应对气候行动之一的“环保活动”,在引起世界许多城市响应的同时,也遭遇了许许多多的尴尬和反对。几年来,关于“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是否真的节约用电、是否真的环保的争议也从未断绝过。

  从理论上的争论到行动上的反对,该项全球性环保活动引发的矛盾,正在渐渐地加剧,网络上各种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性地去看待这些环保活动呢?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表达的是人类对能源消耗的忧虑,是一种姿态。其实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是多元化社会的特点,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不同的意见和态度。”

  多元社会,多元姿态

  北京晨报:“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引发的争议,不仅有理论上的争吵,还有行动上的反对,对此您怎么看?

  乔新生: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电力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你很难想象没有电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但是电力恰恰又是耗费最大的能源之一,怎样解决对电力的依赖和电力耗费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各国都采取了许许多多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最终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有人提出“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的方案,试图用减少用电来逐渐唤醒人们节约能源的意识。但很显然,它的正面作用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却又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停电、开电之间,是否更加浪费,比如停电造成的损失是否大于节约下来的部分等。

  北京晨报:对于在全球很多城市倡导并开展“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您是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的?

  乔新生:首先,对于这个活动本身,我更愿意从文明的角度去看待,“熄灯一小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表达的是人类对能源耗费所产生忧虑的一种行为,是一个姿态。既然是姿态,可以赞成,当然也可以反对,无论赞成和反对,都是多元化社会的特点,只有一种声音不是现代社会。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只要誓死捍卫就好了。”

  乔新生:宽容才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到来,不仅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还带来了能源和环境上的两难。而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出现意见表达上的困境和误区。

  “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所引起的争论,从实际效果到理论依据,其实最终是引起了人们对不同意见的思考。一面是该环保活动的众多支持者,另一面是理论上乃至行动上的反对者,对此我们大家应该如何看待呢?

  而“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所遭遇的尴尬,并不是单独的事件和现象。长久以来,发生在网络讨论中的各种不理智、不克制的言语和行为,早就引起了全社会的担忧。实际上,发生在“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身上的支持与反对,只是现象,并非原因。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对待不同意见时的行为失范和态度失控,说明我们还没有习惯多元时代的不同意见,还没有建立起对待不同意见的规则,太过苛刻并不是现代化的姿态,宽容才是应有的姿态。”

  现代化的两难

  北京晨报:“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引发的不同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乔新生: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时代,乃至后工业化时代之后,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能源问题显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比如化石能源越用越少,比如煤炭能源的使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到底是追求发展还是减少消耗,到底是要经济还是要环境,这涉及人类究竟如何生存的根本问题,但直到现在,整个世界还没有一个真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不可能两全。在未来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办法?对此我也持比较悲观的态度,人类文明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两种不同的抉择所带来的困境,至少目前还没有迹象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案。

  北京晨报:那么,这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启示呢?

  乔新生: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应该避免进入能源和消耗的陷阱。首先为了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发展的策略是不可取的,但同时,如果为了经济发展,而增加环境负担,同样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无益,这又是一个两难。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想,应该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寻找更清洁、更长久的能源,现在世界上也有一些方案和设想,比如可燃冰、页岩气、月球采矿等,当然这些方案能否实现,都要依赖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争论失控的原因

  北京晨报:“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引发了许多争论,但是对于各种不同意见的态度,也有许多人认为过于苛刻了,你怎么看?

  乔新生:首先,因为“地球一小时”活动并非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它只是一个姿态,当然会比较容易引起争论和批评,这都是很正常的。其次,“熄灯一小时”活动不可能真的解决问题,反对者认为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收益,比如说工厂停电1小时,损失显然要大于节约的那点钱,比如停电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损失又有多少?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有人不赞成是必然的。而且,不必说这本身是一个有争议的事情,即便真的是一件好事,也必然有人会反对,这是现代化多元社会的特点,众口一词才不正常。

  北京晨报:其实对于不同意见过于苛刻的现象,在网络上早有发生,也一直有人表示担忧,那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有些人对于不同观点太过苛刻呢?

  乔新生:中国进入现代化多元社会,有不同的声音这是必然,也是好事。但是我们如何对待和自己不同的意见,还没有建立起来规则和态度,还没有习惯多元时代的意见表达。此外,我们的法律规则也很奇特,对于辱骂、侮辱公民个人的行为还没有健全的规范,表现得很宽容,在网络上辱骂一个公民,很少有真正受到法律惩罚的。

  社会舆论需要规则

  北京晨报:我国改革开放30年,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飞速前进,网络上的攻击、谩骂以及对不同意见的苛责也在不断涌现,甚至引发现实中的身体攻击,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乔新生:一个正常的现代化社会的舆论环境中,可能会有个别的过激行为出现,但不会成为一种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不理智、不克制的现象,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社会的舆论环境,人们还没有学会怎样对待不同意见,还存在以前的旧思维,觉得和自己不同的乃至相反的意见就不应该存在,一旦出现,就想打压、就想改变对方,让对方认可自己,赞同自己,其实这都是一种不成熟,不是现代化社会、现代公民所应该有的态度。

  北京晨报: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学会这种宽容的态度?

  乔新生:首先,我们在传播、表达上尚未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正因为缺乏规则,使人们各行其是,不受约束,完全放任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样自然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又没有规则和法律在外部控制,所以会出现那么多攻击、谩骂、侮辱他人的行为,对不同意见一棍子打死的现象。其次,表达渠道的不够畅通也是原因之一。尽管建设现代化已经多年,但是真正的现代化建设尚未完成,人们正常的表达渠道依旧缺少,只有在互联网上去发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自然以为这里可以随便发泄不必负责。当然,互联网经营者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为了商业盈利,为了吸引眼球,放任那些谩骂攻击行为的存在,即便是受到被攻击者的批评,也最多是封了攻击者的ID,结果人家换个马甲依旧上来骂。

  建立现代化的规范

  北京晨报:那怎样才能改变面对不同意见时经常出现的过激态度和行为呢?

  乔新生:这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作用。首先要建立现代化包容的态度,对于不同意见,可以不同意但却不能因此不让别人发言。道理很简单,你不同意别人,就想让别人改变意见最终和你相同,甚至恨不得不允许别人说话,那样别人也可以同样对你。现代化多元社会中,意见不同很正常,应该维护不同意见的存在,而不是消灭不同意见。其次,应该完善意见表达的规则,不能攻击、谩骂不同意见者。

  北京晨报:那么,我们现在做得如何呢?还需要怎样改进?

  乔新生: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我觉得未来还可以更进一步,制定一个禁止侮辱谩骂的法律和规则,加大对个人攻击行为的处罚力度,而且应该尽快建立,使得那么侮辱谩骂别人的人,可以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惩罚。更重要的是,对互联网经营者也应该加强约束,某个网站一旦出现攻击、侮辱、谩骂他人的言论,可以对网站处以罚金、关停等措施,比如一旦网上出现了攻击行为,该网站就必须关停或接受高额罚金,我想网站本身就会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使得网络攻击行为受到更多的约束。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建议大家尽可能地不要使用微博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它很难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引发争吵甚至是互相攻击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人的表达应该更加慎重,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意见完整地表达出来。

  晨报记者 周怀宗

  乔新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全国各类公开报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6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