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讲述香港时装传奇人物成长史
《举头望明月》 刘培基/著 广州出版社(2013)
刘培基,每当提起这个名字,都会想起梅艳芳、罗文、张国荣等过去的香港巨星。作为香港时装界的传奇人物,刘培基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11岁当上裁缝学徒,凭努力为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学府录取,后来一手把梅艳芳打造成“百变”乐坛天后。近日,他推出自传《举头望明月》,首次谈论他的往事。
如果你单纯把它当作“八卦”看,便会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藏着一个香港本土设计师的成长,而在这背后是一个非常励志的真实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年轻人正能量,像我这样的人也能熬过来,你们也可以。”
新快报:书名为何取名“举头望明月”?
刘培基: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仰,我这辈子什么节都不过,我只过一个中秋节,我八岁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能在天井里看它,很多个晚上思念,心情不好的时候,你看它还在那里,每天晚上都在那里。给我了无数的慰藉。月亮对我很重要,真的陪了我很久。月亮陪着我长大,不敢忘记月亮的温柔。
新快报:以唐诗为自传名,你很喜欢诗词?听说你小时候攒钱第一本买的书,就是《唐诗三百首》。
刘培基:是的,我在裁缝店做学徒的时候,有一个大师兄,每天都欺负我。白天,他一直在念唐诗,为了气他,所以我买了本唐诗,每天在洗手间看。他喜欢念《长恨歌》,我看他念,差不多忘记的时候,我就帮他接下去,他就莫名其妙地看着我,那时会觉得长了一口气。
虽然我学历不高,但是我喜欢读书,我可以四个小时看上万字。我喜欢看诗词,因为每个文字都有感情的,每个字,我觉得都是漂亮的,有画面的,我很少看小说,因为都是想出来的。我喜欢李后主、纳兰性德等等。
新快报:从学徒到著名设计师,你跟这时代是紧扣的,你觉得香港还有这样的土壤吗?
刘培基:哪一个人的青春不迷茫,哪一个人的青春不是这样的?整个气候环境和以前不一样,现在的人都感觉很困难很难做,我们那时候也是一样,在那个环境里我们先把自己做得最好。不要跟人家比较,我和同行很少来往,因为不想让你影响我,我也不会影响你。创作是不受别人的影响的。这辈子走过来,我觉得孤独和创作有很大的关系。
我当时也没想到我的服装设计会进入博物馆,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热爱,假如没有爱,做什么也成功不了。人要为了你现在的工作尽量做得最好,因为这会成为你以后的纪念。
新快报:所以你曾经说过,创作不是一种灵感,而是经验?
刘培基:是的,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做衣服就是一份工作。没有灵感也要工作啊,不工作你就没有钱交租啊。有一次,罗文让我帮他在衣服上设计一些海鲜,我当时完全想不到怎么做,只能硬着头皮上,可是一看到衣服,我马上就能知道怎么做。我多年的手艺让我能够像魔术师一样工作,这些手上功夫全凭经验。
新快报:这本书说是自传,其实也说了很多其他人的故事,为什么?你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刘培基:这十年我淡定了,所以我才写的,写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对所有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我全忘记了,我书里面没有说一句脏话,跟我打官司的人、骂我的人都省略。我书里面只记下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我书里面还有社会背景,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也有很多缺点,我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我。而且我也希望传递一种正能量。(记者 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