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追思会举行 各界忆述大师生平点滴(图)
红线女追思会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各界人士、团体、戏迷聚集一堂缅怀大师。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昨日,由省文化厅、省文联、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红线女追思会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伟,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等出席了追思会,与红线女的亲属、学生、文化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共同缅怀红线女一生对粤剧事业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
追思会现场还举行了专题片《永恒的舞台》首映仪式,该专题片全面回顾了红线女精彩的艺术人生,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片中首次披露。追思仪式结束后,还举行了文艺界座谈会,社会各界人士继续梳理红线女为粤剧艺术作出的贡献,并纷纷表达了对粤剧一代宗师的缅怀和敬意。
各界同悲 忆述大师生平点滴
斯人虽逝,音韵犹存,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大堂里反复回荡着红线女名曲《荔枝颂》的旋律。女姐的遗像两旁挂着一副挽联:“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这番话正是红线女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追思活动还未开始,小剧场里已是座无虚席,人们的神情肃穆而哀伤。
9时30分,追思活动正式开始,会场里先举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默哀完毕,追思会先由崔伟代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致辞,红线女为粤剧前途竭力奔走的情景让他记忆犹新。方健宏在致辞中表示,红线女长达75年的从艺生涯中,经历了粤剧发展的跌宕起伏,唯一不变的是她对粤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特殊钟爱。“红线女已经成为粤剧繁荣不可替代的标杆和象征,她的逝世是广东、乃至全国戏曲界的一大损失。”
随后举办的座谈会上,粤剧界人士继续详细忆述红线女生前的点滴片段。“能够成为红线女的学生,是我无上的光荣和幸福。”红线女弟子欧凯明忆述21年来红线女对他的知遇之恩。
“红腔”传人郭凤女在女姐走的前几天还煮过一次饭给女姐吃,“我们就像是一家人,向来如此。在粤剧艺术上女姐有着说不完的话,到后期,女姐的思想、艺术观念都在与时俱进,非常有眼光。”郭凤女告诉记者,女姐在去世前一天还和她说:“好久没有和小字辈的孩子们吃饭聊天了,好挂念他们。”她说,之前女姐就一直说自己腰骨疼痛,“但是她非常能扛,一直都不把身体上的小病痛放在眼中。”在郭凤女看来,一己之力是微薄的,但也是强大的。“我会把红腔坚持和传承下去,教给我的徒弟,一辈辈流传下去。”
与红线女相识超过半个世纪的黎子流,更是至今也无法接受红线女已经离开人世的事实。在红线女生命最后一个月里,她心里的唯一牵挂还是粤剧。尽管疾病缠身,红线女还是参加了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要将她的心意传达给大家。“当她唱完《荔枝颂》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红线女近十年来唱得最好的一段,谁也没有想到她走得这样快。”
“我的悲痛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我们只能将哀思变为力量,共同推动粤剧的发展。大师一曲《荔枝颂》,精神永远留人间!”黎子流总结道。
光影留情 记录女姐从艺心路
在追思会上,红线女与儿子马鼎盛共同完成的专题片《永恒的舞台》进行了首映。这既是红线女一生最后的一部纪录片,也是她们母子的首次合作。纪录片以访谈的方式展现了红线女不平凡的艺术人生,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在其中首次披露。
早在今年4月,马鼎盛曾提议完成一部回顾红线女艺术历程的纪录片,并邀请国家一级编剧、红线女外甥邓原担任导演,纪录片的艺术总监则由红线女本人亲自担纲,该片成为记录红线女和粤剧艺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纪录片原定于年底红线女90大寿上首播。邓原向记者介绍:“红线女为纪录片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发病前10多分钟,她还亲自问起这部片子的完成进度。本来再过几天就可以给红线女看了,没想到最后还是看不成了。”
“小红烛,燃烧身躯,大放光辉还献泪。一生都不悔,换我将光明追,送衷心,形影相随……”伴随着红线女一曲《红烛泪》,影片开始将她一生的艺术历程向人们娓娓道来。红线女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抗战爆发让红线女告别了西关小姐的优裕生活,踏上了粤剧的从艺历程;目睹解放后瞩目的建设成就,红线女毅然回到祖国,迎来人生的艺术高峰。
“红线女回到祖国之后,她与国家、民族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马鼎盛认为,爱国是红线女精神的核心。“红线女在国破家亡时投身粤剧,最终在祖国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荣誉和舞台。这种爱国之情,只有在她的心里才能深深体会到。”
红线女之所以能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红腔”和“红派”艺术,与她博取百家精华不无关系:她取法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等京剧名家所长,改革粤剧身段和唱腔;红线女对经典文学的深入研究,与巴金、郭沫若等名家的深入接触,更让她的艺术成就如虎添翼。影片还揭秘了红线女与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交往故事,在周恩来的引荐下,红线女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大使,她的粤剧表演让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国元首如痴如醉,胡志明还向红线女亲授越南民歌。
“红线牵古今,痴情写春秋。我愿随大江东去,一碧万里,淘尽千古愁。”画面最后定格在红线女翩然谢幕的身影上。灯光亮起,小剧场里再次掌声雷鸣,台下不少观众却早已潸然泪下。
粤剧展望 联手扶植粤剧新苗
“人们观看这部纪录片总会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红线女能得到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为什么今天还没有出现第二个‘红线女’?在21世纪的电子时代如何迎来新的‘红线女’?”马鼎盛表示,对这三个问题,红线女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里,通过《永恒的舞台》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谈到红线女的离去,人们都不禁为粤剧的前途感到担忧。“作为一名粤剧观众,我可以说:粤剧后继无人。”对于粤剧的前景,马鼎盛认为,红线女刻苦用功学习粤剧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存在了,历史发展的步伐无法阻止,粤剧如何在21世纪的电子时代继续发展下去,应成为业内共同思考的当务之急。
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粤剧前途的忧思。他认为,今天之所以难以找到第二个“红线女”,跟目前的粤剧配置很有关系。“过去每一位老倌都有自己特定的编剧和乐师,他们会和演员之间有很深入的交流,为演员量身定做剧本和词曲,为他们扬长避短,现在剧团都是挑剧本来演,无法形成演员的特点和独特的流派。”
对于如何在今天找到另一位“红线女”,欧凯明却有不同的看法:“每种流派的艺术发展都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当红线女已经达到红派的高度,我们已经不可能找到另一位‘红线女’了,只能继续学习她的精神。”他认为,与编剧、导演、作曲团队相比,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对粤剧有一种“文化自觉”的回归:只有当大家把粤剧当做宝贝的时候,我们才能在人才上有所突破。
而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则在追思会上回忆,过去无论粤剧院大小事情,红线女都会亲自过问:大到联名上书申请资金建造新剧院,小到每一位青年演员的艺术发展、以及每年的退休演员的聚会,她都一一记在心头。“无论做戏做人,红老师有太多的宝藏留给我们,今后粤剧界应当继承红线女对粤剧行业的关怀精神,联合共同的力量,粤剧才能有发展。”而马鼎盛也认为,红线女艺术中心并不是“红派”艺术一家的中心,它更应作为整个广东文化的中心,与广东文化界发生密切联系,成为培养新型艺术人才的枢纽。
“红线女安息了,但她的艺术精神永存,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打开。”马鼎盛不无深情地说:“我希望各位能常回家看看!”
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红线女在《永恒的舞台》一片中,不仅通过真人口述历史,展现了自己的从艺经历,更通过她和儿子马鼎盛之间生动精彩的互动,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生活,部分戏内戏外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是首次披露。两人的对话之间充满幽默逗趣的口吻,气氛轻松家常,反映出红线女平易近人的另一面,记录了一代粤剧名家的最后风采。
同唱“马腔”见证母子情深
红线女年轻时学戏十分勤奋,但当谈到师从马师曾学戏的情况时,她突然反问儿子:“你还记得你老爸唱的多少部戏?”马鼎盛说:“不多,就只有几部而已。”在红线女的鼓励下,马鼎盛开腔唱起父亲马师曾在粤剧《关汉卿》里的一段唱词:“这血儿,化作黄河扬子浪……”唱到一半,马鼎盛突然唱不上去,红线女立即赶来“救场”。在母亲的和应之下,两人协力才补完了唱词的下半句。
最满意的电影是国语片
红线女一生曾拍摄过百部电影,其中不少都在香港完成。在片中,红线女坦白地表示,最初投身电影只是为了赚钱,然而,进步电影改变了她的艺术观。1955年长城电影公司拍摄的国语片《我是一个女人》,为红线女带来很深的印象。“我在这部电影饰演的女人很平凡,却甘于为培育儿女作出牺牲,这部戏也让我接受了爱国思想。”相较于粤剧,红线女认为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电影,因为后者可以重拍。
手中插钉仍坚持演完全剧
《永恒的舞台》除了见证红线女艺术舞台的辉煌历程,还告诉观众一些鲜为人知的“糗事”。在出演《搜书院》时,红线女在一次摔倒的动作上,手部被地上的钉子刺透,她忍着疼痛演完了全剧,没有任何人发现,直到回家伤情才发作起来。还有一次,红线女在舞台上断了裤带,虽然有裙子遮挡,却无法挪动步子。她巧妙地变换自己的步子,一点点将自己从裤腿里抽身而出,顺利完成了演出任务。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钟琳
实习生 何张阳
专题统筹 周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