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盛鸿:我没说全部教科书都未提及南京大屠杀
12月18日,一篇《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杀》以《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在国内曾是禁区 老师不讲》的标题在网上广泛传播后,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并惹来网友质疑。而标题中所提到的大学教授,正是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当晚,他回应了外界对报道中的质疑,并对光明网澄清:“我说1982年之前对南京大屠杀的宣传教育不够,教科书也不提,并非指的 ‘全部教科书’都不提”。
南京大屠杀国内教育中曾缺失引网友质疑
在该报道中,经盛鸿讲述了他当初所经历的没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育。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经盛鸿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先后在哲学系和历史系读书,其中在历史系研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也是文革后最早的一批研究生。他在报道中如是说道,“可以说我一直在南京求学,但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讲南京大屠杀,教科书也不提,任何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都不提。”
就是这句“教科书也不提,任何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都不提”,引起了网络上舆论的激烈反弹。当年的书籍中真的没有记录这段历史吗?对此,众多网友拿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网友找出当年使用过的教科书图片予以反驳。
网友@林家闷葫芦在微博上发了两张当年的课本截图,一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中国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三册》,第110页红笔画出:日寇在南京杀人罪行,“据首都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结果,我惨死同胞约三十万人。”;另一张是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1960年第一版,1960年第二版),显示第57页上也清楚记载了“南京大屠杀”内容,“12月13日,南京陷入敌手。在南京,日本侵略军对和平居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一个多月里,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三十万人。”
经盛鸿:我说“教科书也不提”,并非指“全部教科书”
18日晚,经盛鸿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回应了质疑,他说,这篇报道的内容,是在一年前接受采访时的表述,他并不知道会在今日刊登,“我说的是,1982年之前对南京大屠杀的宣传教育不够,教科书也不提,但并非指的是‘全部教科书’都不提,”经盛鸿表示,如果因为这个表述给读者造成误解,他感到非常遗憾。
经盛鸿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宣传,1982年是一个节点,此前,因种种原因,对南京大屠杀的宣传很不充分,我接触到的许多历史教科书甚至不讲。例如,1958年版《中学历史教师手册》“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1937年内容只有“日军侵占上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简单记述,全然不提“南京大屠杀”。而该书在1927年大事中,倒有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记述;1975年版《新编中国史》“历史年表”中,1937年也只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南京防御失败”记载,“南京大屠杀”仍是只字不提。
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经盛鸿最后强调,1982年之前,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述确不详细。尽管1951年4月《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也曾写道:“人们怎么能够设想可以叫南京人民忘记1937年12月13日开始达1月之久的30万人的大屠杀?”,但是这种记忆是零星的,在之后漫长的30多年岁月里,中国对“南京大屠杀”,出现了漫长的少言无语的历史阶段,甚至49年后出生的许多南京人,也未必知道,在脚下的土地上,还曾有过“南京大屠杀”这一说!
专家:当年的书籍不能说一点没有,但的确不太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曾写作《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的刘燕军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也表示,“当时对南京大屠杀的呈现,不能说一点没有,有的历史教课书还是有的,但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并不多见。”
刘燕军所写《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一文中提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阶级教育成为社会政治教育的中心,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可避免地被涂上了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这与经盛鸿的观点基本一致,即“文革”时日本被认为是可以争取团结的对象,而不可能深入追究日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的罪恶。
在这篇文章中,刘燕军总结了南京大屠杀被写进教科书的过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是建国初期编写的中共党史教材,1950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中国革命史教材。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叙述,当时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都说得很仔细,保存了较为原始的材料”。此外,在1956年第1期的《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布的《中国通史—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代(下)教学大纲》和1961年编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三卷上,均有提及南京大屠杀的记述。
( 胡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