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华教”一直是中华民族主体宗教
引言:
按照我的理解,精神文化有三个支柱,一是艺术,二是道德,三是信仰。这只是一种理论划分,在事实上,三个方面是难舍难分的。一个艺术对象往往带有道德因素和信仰意蕴,一个道德信条又常常掺杂着艺术维度和信仰意蕴,而一个信仰观念也总是包涵艺术维度和道德因素。在这三个方面中,信仰居核心的、主导的地位,它决定着精神文化的基本风格和大致方向。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精神颓废、价值扭曲等现象,无不根源于信仰的失落。
华教与中国传统信仰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为宗教,故其终极价值是宗教性的和非理性的,如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印度文明中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文明中的伊斯兰教等;而中国人的信仰则宗教、人文并行,尤以人文信仰为主,故其终极价值为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非理性与理性齐驱,而尤以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为主。我归之于五个组成部分:华教、儒家、道家、佛教和文学艺术,其中华教和佛教属宗教信仰,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属人文信仰。这五个方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儒、释、道乃至文学艺术,为人们所共知。何谓华教?
杨庆堃、牟钟鉴等学者业已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宗教。它不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而且一直高居国教的地位,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宗教情怀的正宗大教。如果说道教和佛教是一种团体性宗教,只为部分中国人所信仰的话,那么这种宗教则是一种全民宗教,为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成员所信仰。正因如此,我依照犹太教、印度教等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先例,称之为“华教”。
按照前人的总结和我个人的理解,华教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首先,上天崇拜。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现在,就像西方人用“MyGod(我的上帝)”来表达惊异的感情一样,中国人会说“我的天呐”。这个“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宗教之天,更为重要的是,也是义理之天。它既是中国人的价值源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又是历史发展和民意的总根据——《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以,天是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已远远超出上帝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保持对天的敬畏。
其次,祖先崇拜、民族始祖崇拜与圣贤崇拜。祖先是我们生命所由来。中国古人认为,不但他们活着的时候保护我们,而且去世以后,其灵魂仍然在保佑着我们。民族始祖崇拜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就像一个家族的祖先会保佑其家族成员一样,一个民族的祖先也会保佑这个民族。中华民族的始祖,一般指中华民族具有象征意义的始祖伏羲、炎帝、黄帝等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圣贤崇拜的对象是对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往圣先贤,如周公、老子、孔子、孟子、关羽、岳飞等。在广义上,圣贤崇拜仍然可以看作祖先崇拜的进一步衍化,因为圣贤是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祖先。
第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这个系列虽然都可以归为自然神灵崇拜,但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其中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作为民族祖先的动物和植物,如龙、凤以及某种花、鸟等等,而社稷崇拜的对象则为土神和谷神。至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等,都可以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基础,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第四,巫术、卜筮和方术,这是人类与神灵交通的途径。
第五,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
第六,经典。华教的经典为由孔子所编订的六经。《庄子·天下》篇曾说,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根据余敦康先生的研究,这里的“古之道术”实际上就是中国原生态的宗教母体。因而,从《天下》篇的描述看,六经为华教之载体。
第七,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各种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大抵是上述种种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和其他文明并无二致),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华教的至上神是天,而只有皇帝才可以称为“天子”,才有权力祭祀上天,所以皇帝不但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权威。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继位后,即“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说明早在中国跨入文明时代之初,也就是三皇五帝时期,这种宗教就已经形成了。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教又衍化出许多自成一体的宗教形式。可以说,中国本土宗教多与华教存在血缘关系,属华教支裔,应归为华教家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儒教和道教,但更多地被当今学者称为“民间宗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儒教”这个概念。关于儒家思想是人文主义(哲学)还是宗教的争论方兴未艾。数年前,笔者曾经提出,“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概念并行不悖:“‘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这种儒教和儒学仍然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就是说,儒学是一种学术体系,而儒教是一种宗教;孔子既是儒学的创始人,又被儒教奉为教主。就像佛教有庙宇、道教有道观作为其宗教场所一样,儒教也有自己的宗教场所,这就是孔庙(文庙)。
论者常把儒教和华教混为一谈,甚至将华教称为儒教。其实,华教只是儒教的母体,而不是儒教本身。华教不但是儒教的母体,也是中国本土所有宗教形式的母体。如果华教可以被称为儒教,又何尝不可以被称为道教或其他什么教呢?
儒教和道教一方面孕育于华教,另一方面又分别是儒学和道家的宗教化,所以有两个源头。因此,既可以归之于华教系统,又可以归之于儒家或道家系统。
除了华教外,中国古代的宗教形式还有传入中国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其中佛教已经充分中国化了,并成为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信仰,则以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为代表。
儒、释、道作为中国人的信仰系统,是人们所公认的,难道文学艺术也是一种信仰吗?是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华教、儒家、道家和佛教这些信仰系统所浸润,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仰系统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人们就要去拜神,但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们却去读《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和欣赏书画、古玩等艺术品,从中获得精神寄托,这样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到信仰里边了。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相辅相成。一方面,二者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的局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宗教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是一种宗教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分别成为不同人群的主要信仰形式。大致地说,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社会上层多倾向于人文信仰,而以百姓为主体的社会下层更青睐宗教信仰。
继承发展传统人文信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百年来,包括中国传统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灭顶之灾,而重建信仰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重建信仰,首先要正确地看待传统信仰体系。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之繁荣昌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也望尘莫及的。可以说,就像西方文明的物质文化达到了人类最高水平一样,中华文明的精神文化达到了人类最高水平,而中华传统信仰则是其核心部分。
就宗教信仰来说,华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亚于基督教之于西方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建设性的积极作用。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像基督教这种明显违背科学精神、已在西方衰退的宗教受到国家保护,而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华教却被当做封建迷信加以铲除,以致传统宗教资源大量流失,而外来宗教乘虚而入。长此以往,要是我们的国民都变成基督教徒了,中华民族还能靠什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近几年,祭祀炎帝、黄帝和孔子,已经逐渐由民间演化为政府行为,以孔子生日为教师节、以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端。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关的典礼和措施尚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种风俗习惯也有待恢复。
至于中国传统人文信仰,在现代社会,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宗教虽然仍然代表着一些文明的民族主体价值,但已经受到科学的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犹如明日黄花,再也不能重现前现代时期的风采。然而,人是精神的动物,而信仰又是精神的核心,所以人不可一日无信仰。宗教式微了,价值崩溃了,信仰缺失了……怎么办?出路就在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因素,将成为未来世界文明中精神信仰的增长点。历史将会证明,在信仰领域,宗教的或非理性的信仰会越来越弱,而人文的或理性的信仰却会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人类信仰世界的主流。
不过,就现阶段的情况看,人文信仰建设和宗教信仰建设都非常重要。和传统社会一样,这两种信仰形式仍然适应不同人群。也就是说,对于学校和体制内人员应该侧重人文信仰的建设,而对于普通民众则需注重宗教信仰的建设。
端正态度,继承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信仰,这就要求我们对这套信仰系统进行一场改革,使之适应现代社会。这将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需要数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
(郭沂,现任曲阜师范大学研究员、首尔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以及数所大学兼职教授。著有《中国之路与儒学重建》、《孔子集语校补》等书,以及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