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写:莫言的“议政路”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莫言的“议政路”
中新社记者 陈林
“我是新委员,先熟悉情况再说。”
一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用这句话开启了他的参政议政之路。
这位笔下能随意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巧妙融合的作家,2013年在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议政的10天中,表现得中规中矩,惜字如金。即使小组委员为他获得世界文学最高奖热烈鼓掌时,也仅是欠身致意,保持着从容与淡定。
对于媒体追问的提案主题,他说提案是要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有真言,下功夫,搞好调查,并郑重表示“散会后将深入基层去调查研究”。
时隔一年,2014年3月,当莫言再次出现在两会会场时,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文学热早已褪去,人们谈论的更多的是韩剧《来自星星的你》。
再见莫言,媒体多已不再追问“获奖感受”或“提案”,而是用“时间去哪儿了”、“家风是什么”、“老人摔倒扶不扶”、“对《来自星星的你》怎么看”包围莫言。
莫言总会选择沉默,只有在面对媒体追堵无法“突围”时,才会对记者说一句“当心别摔倒”。
大会第二天下午,小组讨论进入尾声。一向沉默的莫言在一片闪光灯下,与大家分享了他在“议政路”上的首份提案,呼吁提高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的待遇。
他强调,“这是在调查基础上提出的”。
现场,他缓缓拿出一张纸,选择了“照本宣科”。在他看来“口语化的发言容易被误解”,写书面材料是“为了保证发言的准确性”。
莫言还自我调侃说,做提案是“因为去年没有写提案,网上很多热心网友帮我做了好几个提案”。
在接下来的几天的小组讨论中,莫言鲜有发言。讨论中的大多数时间,他都在认真倾听其他委员发言,不时记录。
有委员索要签名,他始终挂着微笑,写好递给对方。对于记者采访则常常婉拒,“说得太多了”。但如合影或索要签名,他却尽可能满足,有时甚至会问“光线暗吗”?
在拍摄他的众多图片中,莫言对一张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的照片情有独钟。照片上的他略显疲惫,在漆黑的背景中合手问候。
谈及那张照片,莫言说“一下子把当时的那种疲惫、压力”都表现出来了,就像自己经历了一场洗礼。记者问及现在还有压力吗?他说,“慢慢会好起来”。
作为以乡土文学见长的作家,在中国最高参政议政殿堂建言献策,莫言坦言“有些不适应”,“见这么多的人,签这么多的名,合这么多的影”。
“一般的政协委员估计没有我这么累。”他说,自己在单位开会时很随意,现在“打个哈欠都得提高警惕”,否则一不小心传到网上会惹来批评。
但他又认为政协委员“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12日在北京闭幕,走出会场的莫言面对媒体依然“莫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