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征50万民工修太平寺机场 顶日机轰炸施工
抬鹅卵石的小男孩。
抢修机场的士兵和民工。
捶石头的老妇人。
中国空军曾从此地等9处机场起飞成功轰炸日本八番钢铁厂
在成都武侯区四川航空运动学校内,有一座一人高的石碾,直径大约1.1米,长1.5米,要四五十个民工才能拖动。它静静地卧在荒草中。
石碾身上的刻字,说明了这石碾与众不同的身份,石碾外圈写着“太平寺机场工程处”,内圈写着“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二十四日”。这石碾,就是当年修建太平寺机场的遗物,也是上世纪30年代末蜀地人民无私奉献,众志成城齐心抗战的见证。
1939年初,国民政府密令,在如今出南门的红牌楼、簇桥一带修建太平寺机场。除此之外,在双流,新津,邛崃等地,新建以及扩建9处机场。
于是,全川29个县的保甲壮丁约50万人,作为修建机场的民工走上了这一特殊战场。上万民工挖光河石修机场
占地1014亩的太平寺机场征调了近万名川人修建。
这些老百姓从十几岁的少年到60岁的老者,扶老携幼前来,不少学生和店员,甚至妇女自发前来。当时条件有限,国民政府仅能提供铁铲、十字锹两种工具,其余大部分民工修建机场所需器具都是蜀地百姓自己带来。无论老幼,将打伙被,铺盖卷背在背上,拿着扁担箩筐,锄头等,前来太平寺机场的工棚。无论寒暑,这些百姓就居住在用席子搭建的工棚中,只能吃馒头咸菜,盐巴泡饭,困了就和衣而卧。
修建太平寺机场绝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工程量大,要求质量高,工期短。除了机场需要的导航台,无线电通讯所,机库等必要设施以外,仅仅跑道就有1000米长。
最早的太平寺机场的跑道是用三合土制成。所谓三合土是用石灰,黄泥,以及河沙,再经过石碾的反复碾压而成。这样的一条跑道,长1000米,宽50到60米,厚一米,需要进10万立方米的碎石。这些碎石全靠修建机场的百姓老幼肩挑手挖,用最原始的方式,夜以继日的劳作,最后太平寺周围河道里的石头都被挖光了。肩挑手挖夜以继日提前完工
1939年初,当时已经是隆冬,修建机场的四川百姓们,头包白帕,身穿薄衫,脚穿草鞋,用草绳将大石套住,固定好,用铁锤反复击打,用人力将一块块巨大的顽石击打成合用的碎石。就连妇女和儿童,也拿着自己的小筐筐,也加入到捡石,碎石的行列,顶风冒雪,夜以继日,轮番上阵,但也无人有一句怨言。
在修建的过程中,时不时有日军前来轰炸,但蜀地的百姓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修了再炸,炸了再修。
百姓们的支持使太平寺机场的修建,史无前例的顺利,太平寺机场占地千余亩,其中大部分是农民的地。而当时四川的农民听说征地是为了修建军用机场抗战,毫无怨言将生存之地让出。
太平寺机场在1939年元月开工,在几乎完全依靠肩挑手挖的原始作业的形式下,竟然提前完工,是军事工程历史上少有的先例。泽被后人军用工程中的“都江堰”
机场修建好后,对整个四川乃至中国的空中防卫,打击日寇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沦陷。从中国东部,北部出发对日本本土进行空中打击十分不现实,从位于西部的四川起飞,几乎成了唯一能够避开日军耳目的航线。
当时在太平寺机场服役的飞机多为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满载时可达64吨,也是当时的先进机型。在太平寺等成都周边的军用机场修好后,由驱逐机保卫着B29轰炸机队从成都起飞,直接飞往日本上空,轰炸日本八番钢铁厂。日本的钢铁有1/5来自八番,炼钢炉更是占日本总数的3/4。八番钢铁厂对此次空袭毫无防备,我军实现了精确打击。
和平岁月里,这些曾经的防空设施仍然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提供着庇护。在2010年,武侯区文管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簇桥镇三河村10组的黄志兴爷孙居住了近10年的地堡被鉴定为抗战时给太平寺机场修的防空地堡。刘孝昌说:“地堡是军事掩体,半地下建筑。对空,防御敌机侵犯;对周边,保卫自己。机场很开阔,4个地堡就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足够进行防卫。”曾经御敌保家的机场设施,如今为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遮风避雨,堪称军事工程中的“都江堰”。
华西都市报记者 袁慧君供图刘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