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拖重伤为77位阵亡战友收尸 痛哭喊:我来晚了
生活刊记者 胡月华 通讯员 方长建
在淳安,有这样一个地方——“两省四县一脚踩”。
这个神奇的特殊之地,就在浙江的淳安、开化两县与安徽休宁、歙县两县的交界边陲。这个地方,还一度被网友们戏称为“世界第八大洲”——中洲。
中洲镇位于淳安县西部,东接本县汾口镇,南与开化县毗邻,西、北与安徽省歙县狮石乡、休宁县白际、璜尖乡接壤。也正是这样一处重要的关隘,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闪光足迹。
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李林达说:“浙西红旅谁掌乾坤?淳安资源厚重称雄!”
近日,生活刊记者带着崇敬和好奇,在中洲镇人大主席程竹生和方长建副镇长的指引下,亲身体验了这地处“两省三县”的红色之路。
A:当年围剿红军的碉堡遗址若隐若现
在车子行至中洲镇余家双许村两溪汇流的村口,整个村庄看上去完全被大山包围其中。“临时导游”程竹生让车子停下后,指着身后的一座大山说道:“在这边,我们还可以若隐若现地看到当年碉堡的模样,但这个碉堡不是红军造的,是1932年国民党下遂安县政府修筑的。当时附近的三座山头都建有碉堡,目的是为了防御红军进攻遂安(今淳安)县城。”
我们顺着程竹生指引的方向望过去,只能远远地看到其中一座山上若隐若现的碉堡模样,已被杂草灌木覆盖了。程竹生说,另外两座山的碉堡在农业学大寨时已经被拆了,现在唯独只剩余了这么一座,但由于建在大山之上,当地百姓鲜有人上去,所以就保留下来了。
他还介绍说,像国民党用来防御红军的还有一处“古道关隘”,在厦山村那边,有一条“茶山古道”(又叫浙皖古道、衢徽古道)通往安徽歙县(含黄山市)的,大约有150多公里,那里有一个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关隘,也是当年国民党用来防御红军进攻所在地。
B:孤魂碑前,众人潸然泪下
看完碉堡后,继续车行大约10分钟,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上有一座小木桥。程竹生说,由于最近大雨,木桥被冲断了一截,现在是村两委临时搭建上去的。在木桥上游几十米处,正准备兴建一座永久性的大型铁索桥。
走过木桥,穿过草丛,他带着我们来到了当地人所说的“红兵坟”,还有人叫“烈士墓”。在此之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们一样,以为只是一处刻着“永垂不朽”的烈士纪念碑。
但当看到满山杂草丛中乱石垒起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墓前竖着一块粗糙的石碑时,所有人怔住了,它,是那么悲寂。石碑上“孤魂碑”三个字,却又是那么肃穆。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孤魂碑’三个字,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时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内心相当震撼,热泪盈眶。”程竹生激动地说道。
据了解,孤魂碑下,埋藏着77位红军时期在泰厦关隘与国民党作战阵亡的军士。
“当年,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围剿部队在这附近激战,最终由于寡不敌众,死伤惨重。其中有位在战斗中受伤昏迷的红军被村民收留在村中,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战友遗体散落在荒山野岭,为了让自己死去的战友们能得以安息,他不顾自己重伤未愈,在当地好心人的帮助下,筹集了很多木头,做成简单的棺木,为战友们收尸。”
“每收一次,他就痛哭流涕喊着对方的名字,说自己来晚了,不该让他们变成孤魂野鬼。就这样,他和当地好心的村民冒着当时有可能被国民党发现的生命危险,收了77具战死士兵的遗体,将他们埋于此地。为不让国民党破坏此墓,碑下方还含糊其辞,专门刻了‘葬七十七名阵亡军士和伤民’,以迷惑当局国民党政府,才得以保全。”
孤魂碑,仅三个字,足以见证立碑之人,当时该是多么悲愤与无奈。程竹生一边说,一边红了眼圈。
在战争年代,又有多少这样的先烈,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陌生的土地上,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成为抛尸他乡的“孤魂野鬼”。更可敬的是,这位受伤红军每年来祭拜战友,并在死前托付该村的汪姓老人,委托其守护孤魂碑。老人一守就是20年,直至2010年清明节前一天仙逝,时年86岁。才由当地政府接下这光荣的任务。
如此动情的解说,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此感人肺腑的战友之情,怎能不让众人潸然泪下?听罢,所有人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含泪三鞠躬。我们相信,孤魂英烈们将永远不会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