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忆临县战斗:端掉日军14座炮楼 活捉300名日俘
■说到激动处,老人的拐杖成了机关枪。
纪念章和回忆录这两样东西,91岁的老兵吴小件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他17岁参加八路军,6年时间里记不清打过多少次仗,只是在年老以后,不断地跟儿孙讲起记忆深处的一场场战斗,一个个细节,每次讲起都激情澎湃、激动不已。
□文/图 本报记者 苗静 石维
人物档案
吴小件
1923年出生,藁城市前西关镇寨里村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成为一二〇师第十七团的一名战士,曾转战河北、山西等地。1946年因病住院,当年退伍回家务农。
手写回忆录常带在身边
8月26日15时许,河北省优抚医院走廊里,91岁的吴小件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看上去有些昏昏欲睡。但仅仅两分钟以后,他挪步到病房的阳台上,说起抗战年月的一场场战斗,就好像换了一个人,眉飞色舞侃侃而谈,说到激动处,手里的拐杖也成了机关枪。因为听力不好,他并不能跟记者正常地交流,除了女婿在一旁充当“翻译”外,很多时候他都是自顾自地说着,让人不忍打断。
吴小件到医院疗养,不过两个来月的时间,此前他一直住在老家。1946年退伍后回乡务农,一生勤劳,是个闲不住的人。直到八九十岁了,他还在房前屋后种了两分地的蔬菜。因女儿住在石家庄,儿子经常外出打工,他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菜,就分给十几户乡邻。在村里,他是出了名的热心人。
以前,村里有一座烈士墓,几位烈士长眠在那里。每年清明节,吴小件都会前去祭奠,直到烈士墓被迁走。吴小件很喜欢跟家人和乡亲讲抗战时候的经历。2006年,他还让孙女和一位老教师整理了一本回忆录。家人把手写的回忆录复印后,装订上牛皮纸封皮,又在外面套上了一层厚厚的塑料布。对于这本回忆录和自己的纪念章,吴小件格外珍视,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
推倒土墙砸死敌人
1940年底,日军侵占了藁城北部的村庄,在寨里村、南孟村等地设下据点。侵略者到寨里村的第一天,就残害了村里的8名乡亲,其中有6人是用枪打死的,还有两人被刺刀挑死。日本鬼子还抓走乡亲们做苦工、修据点、挖战沟。这一切,17岁的吴小件都看在眼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吴小件离家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八路军一二〇师第十七团的一名战士。
1941年3月,侦察员探得消息,日军将要在南孟村一带扫荡,到时又免不了一场烧杀抢掠。吴小件所在的十七团得到消息后,在张家庄村设好了埋伏。他们把一些围墙的墙根挖掉一部分,等日军走到围墙附近时,把手中的手榴弹一齐投出,紧接着一起用力把围墙推倒,躲在墙下的敌人就被砸死了。剩下的那些活着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也被八路军战士用刺刀刺死了。
一场战斗打了七天七夜
1943年9月底、10月初,吴小件所在的部队行军来到山西甄家庄一带,因为日军扫荡,那里的百姓都逃走了,河滩上随处可见用树枝围起来的简易厕所。天快亮时,大部队上了西山,特务团在村里,还没吃完饭,日本人就进村了。当时的吴小件没有想到,一场硬仗开始了。
200多名日本兵与特务团展开了激战,一时间枪炮声四起。特务团被追上了山坡,八路军在西山架起了5挺机关枪、两挺重机枪,一齐开火,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当时,日本人还吼叫说:“你们十七团的机关枪打得真好哇!”这句话,吴小件此后曾多次向孩子们提起,也写进了回忆录里,一个字都不差。
日本人何以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已无法考证,但战斗并没有结束。遭受重创的日军被激怒,将十七团等部队围困了三天三夜。吴小件记得,当时八路军队伍中隐藏有内奸,向敌人泄露作战计划,还传达假消息,让部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后来通过整风运动,内奸被揪了出来,得到严惩。
甄家庄这场战斗,从遭遇日军到战斗结束,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在吴小件的记忆里,这是他经历过的最激烈难打的一场战斗。
一口气端了鬼子14座炮楼
甄家庄战斗后不久,在山西临县一带,十七团又打了一个漂亮仗。当时,白家塔及附近的几个村子,共有14座炮楼,里面驻有七八百敌军。十七团接到命令,要拿下这些炮楼。十七团的驻地离鬼子炮楼有八九十里地,部队下午5点出发,在蒙蒙细雨中行军,次日凌晨4点时接近炮楼。因天色很暗看不清人,吴小件的一名战友使劲一跺脚,对面日军就问口令,趁这一刹那间,吴小件和战友们迅速投出手榴弹,战斗打响了!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当天上午10点。14座炮楼全部拿了下来,战士们还活捉了300多名日军俘虏,逼迫敌人后撤了四五十里地。直到当天下午3点,打了一天仗的战士们才吃上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