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布2014年6项重大考古发现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对外发布了2014年6项重大考古发现成果: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北魏墓地的考古发掘,出土的金项圈与宝石带胯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宫城及城门遗迹,对于深入了解辽上京城址的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中蒙考古发现匈奴时期“三连城”址
2014年,中蒙考古进入第9个年头。这一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詹和硕遗址和塔林和日木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詹和硕遗址中发现有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多处,在塔林和日木遗址发现了匈奴时期的“三连城”址,这也是中国考古队在蒙古高原深处的又一项重大考古新收获。
在蒙古国布尔干省达欣其楞苏木境内,这里是蒙古国詹和硕遗址。中蒙考古队在该遗址共清理2处房址,6座墓葬。其中在2号遗址内发现了一座石板砌筑房址,室内空间用泥砖分割成南北对称的两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3个小室,室内地面铺砌石板,在房址中出土有压光纹灰陶片及篮纹灰陶片等,根据陶片推测该房址的年代应为匈奴时期。而1号遗址内发现的5号墓葬较为特殊,出土有羊椎骨、木耳杯、铁箭镞、青铜饰件及带胯等遗物,墓主人为男性,根据出土器物推断,该墓葬的时代为鲜卑时期。同样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西30公里处,遗址三面环山,南临塔米尔河的蒙古国塔林和日木遗址。其为东西相连的三座城址组成,俗称“三连城”,每座城中心位置都有一座大型土台,外围分布有几座小型的土台。
2014年中蒙考古队对1号城址东墙、城壕进行了解剖,发掘面积为400平方米。较为重要的是在一处建筑台基顶部发现一座墓葬。该墓葬为墓主人系仰身直肢葬,双手各放置在胯部。随葬品出土有陶罐、金头饰、弓弭、铜项饰、铜质化妆工具、铜手镯与戒指、铁剑、皮囊、铜羊距骨及纺织物等。
集宁路古城遗址清理墓葬65座
考古工作者曾在位于乌兰察布市巴彦塔拉乡土城子村集宁路古城遗址,以及城址东侧旗杆山周围发现多座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墓葬,2014年考古人员对这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发现。其为进一步研究集宁路古城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人类活动种群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5座、灰坑2个、灰沟1条。在65座墓葬中有鲜卑墓6座、元代墓59座,出土了一批陶、瓷、金、铜、铁、石、骨、贝、木等遗物。鲜卑墓葬共清理6座,多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侧身直肢和仰身屈肢葬三类,多数有木棺葬具。其中4座墓有殉牲,为牛头、马头、猪肋骨和羊肋骨等,出土有陶、瓷、金、铜、铁、石、骨器及贝壳、铜钱等器物,较为重要的文物是金饰片和透雕三鹿纹金牌饰。元代墓葬共清理59座,多为家族墓地。以单人葬墓居多,也有双人合葬、尸骨与骨灰合葬等葬式,出土有陶器、瓷器、金器、铜器、铁器、石料器、骨器、木器、丝织品、钱币等器物。
伊和淖尔墓地发现金项圈与宝石带胯
2014年,考古工作者再次对位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的伊和淖尔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又发现2座土洞室墓和1座土坑竖穴墓,并对之进行了考古发掘。在4号墓人骨周围及木棺内壁发现了大量毡毛,表明墓主人曾被毛毡包裹后放入木棺,出土有铜铃、陶壶、齿贝、铁刀等文物;5号墓出土有金指环、鎏金指环、铜泡钉、水波纹陶片、皮制品、铁钉等文物;6号墓墓主头骨东北侧放置漆碗、筒形漆器等器物,头部两侧分别出土了一枚金耳环,胸前放置一条金项圈,腰部佩有金腰带,手指上戴有金指环,右臂外侧出土了一些木箭杆,双足间放置一件骨弓弭,足端上方摆放一件陶壶,陶壶下方放置一条穿在皮制品上的挂链,墓主人胸部左侧放置了一具动物骨骼。该墓葬的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北魏时期的边疆历史及东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
辽上京宫城位置初步确认
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古城遗址,2014年初步确认辽上京宫城位置,考古工作者对辽上京古城遗址宫城北墙、南墙、西墙上的6处城墙遗址以及西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面积1000平方米。宫城城墙由夯土夯筑而成,夯土可分为地上墙身和地下基槽两部分。墙基两侧筑有夯土护坡,墙外设有壕沟。通过考古发掘确认了辽上京宫城西门。宫城西门遗址位于宫城西墙中部,与皇城西门相对,之间有道路相连。城门两侧建有夯土墩台,中间设单门道,宽度约为6.4米,门道内尚存将军石、地栿石、柱洞等建筑基础遗迹。根据遗迹和遗物推断,该门址在辽代至少经过两次较大的营建。城门毁弃后,此处又先后建有依宫墙而建的房址、院墙等晚期遗迹,直到金代以后完全废弃。
霍洛柴登古城为西汉西河郡郡治
2014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浩饶柴达木嘎查霍洛柴登古城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的5座陶窑窑室平面近长方形,窑床及窑室壁均有一层青褐色烧结面。窑床外有火膛和烟囱。出土器物有大量陶片、板瓦、菱格纹砖及少量铁器、铜钱等。陶器有罐、壶、盆、甑、碗、鏊等,其中部分陶器已烧结变形。另外在陶窑内还出土马、猪陶俑各一件,造型生动。同时霍洛柴登古城城垣周长5000余米,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城址规模宏大。在城内曾发现有“西河农令”“中营司马”等汉代官印。在古城的西部坡地上还发现有烧制陶器窑址多处,另外在古城内曾多次发现钱币窖藏。考古工作者根据古城内出土的“西河农令”铜印以及古城城垣规模判断,该古城遗址应是西汉北方重镇西河郡的郡治所在。在当时,这里是西汉王朝控制北部边疆的重要前沿阵地。
哈民遗址居住面保存较好
哈民遗址总面积17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2010年至2013年对哈民遗址进行过3次发掘,2014年考古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共计清理房址13座,墓葬1座、灰坑4座,共出土遗物有陶、石、玉、骨、角、蚌器等共计150余件。此次考古发掘清理的房址布局成排、规整统一,平面呈“凸”字形,为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方形,半地穴式,门道朝东南。房屋间隔3至5米左右。房址面积8~20平方米不等,居住面保存较好。圆形土坑灶位于居室中部偏南,正对门道。另外还发现一座墓葬,墓内仅见几枚蚌壳,无其他随葬品。该遗址出土哈民陶器以细砂质陶为主,少量的泥质陶。器型有斜直壁筒形罐、小口双耳溜肩壶、敞口弧壁浅腹钵、敞口斜壁平底盆、少见纺轮、斜口器、“丫形”器等。出土石器有磨盘、磨棒、饼、斧、锛、耜、砍砸器、环状器、镞、叶等,另外出土了一件极为珍贵的三联玉璧。哈民遗址的年代大体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阶段,距今约5100至5500年。此次考古发掘,为重新认识并复原史前聚落的真实面貌及人地关系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翔实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