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解析“父”字:父亲是一种门风,是家的楷模
中新网6月17日电 6月21日是父亲节。6月17日下午,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做客中新网《人物对话间》,谈父亲在家教中扮演的角色、孝道问题及家风家教问题。在访谈中,于丹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字的概念。她认为,从汉字“父”字的构字来说,父亲是一种门风,是一个家的楷模。
于丹解释称,在汉字中,父亲的“父”其实就是斧子的上半边,“父”原来在《说文解字》中意思是他手中持着一个仪器,也就是他拿着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楷模,就是一个模仿,所以父亲就是一个引导者。
于丹认为,“养不教,父之过”并非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这是人类共有的现象”。她说:“你只要养育孩子,就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意义上角色,同时也是他一辈子的责任和担当者,然后也是他的启蒙者,最早的道德理念其实都是在父亲身上,可以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就是一个家里的支柱。”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的角色,于丹指出,中国人过去就是讲在家如何侍父,如何侍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到国之间没有社会的,人在社会上做了什么好公民,在中国教育体系里面是空白的。“中国人认为建功立业一个在家庭,一个在朝廷:在家庭里面做一个什么样的君子,在朝廷做一个什么样的官员,这加起来叫士大夫,所以这种人格都是从家教里面起来的。”
“在家有父有兄,长者为兄。‘兄’就是一个小人上面顶着一个大大的口,能开口说话那个男孩子叫长子。为什么长子要带弟弟妹妹?因为前面有父亲引领;下面弟,就是守孝,也就是说弟弟是遵循兄弟之仪,跟从着父兄往前走,传承家庭门风。所以你从男孩子在家里的位置能够看得出来,原来的父权是干什么的。”她说。
于丹认为,父亲是一个家的规矩。她说:“中国人从最早我们现在能看到周公一沐三握发,这是写给他自己儿子伯禽家书,然后别人觉得他的孩子很有出息。周公觉得这是一个大事,就告诉孩子,你要知道你是谁的后人,你要知道我是怎么工作的,你怎么能够不辱没文王、武王的名声,你拿到地位只有更谨慎。这就是我们能找到最早家书。再往后到曾国藩家书,然后一路下来到今天,其实从傅雷家书还能看到家训的影子。”
但于丹也坦言,今天父亲在家里应该做什么,传承什么精神已经“被弱化了好多”。“今天,还有多少家训、家书,家里有所不为的规矩?你是这家的孩子,我们家有几件事情不能做的?还有哪些道德是我们家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这些事情你现在去问做父亲的人,他心里也不是特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