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本在华战争遗孤出回忆录:为报中国人养育之恩
6月17日,在日本东京,中岛幼八向新华社记者展示中国养母托人给日本生母写的信。
新华社记者 刘天摄
“我中国养母的心像水一样清澈,没有一个污点,她抚养我没有任何所图……养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了我这个侵略者的孩子。”今年73岁的前日本在华战争遗孤中岛幼八说起他的中国养父母不禁失声哽咽。
中岛近期出版了一本名为《何有此生》的回忆录,讲述在中国的点点滴滴,他操着黑龙江口音的汉语告诉记者,出书是为了回报中国人的养育之恩,让日本人重温这段历史,了解真正的中国人。
中岛生于东京,1岁时与父母和姐姐作为开拓团成员远赴中国黑龙江,父亲1945年应征入伍后失去音信。日本战败后,中岛一家沦为难民。由于食物匮乏,中岛的生母在一个冬夜,把饿得奄奄一息的他托付给了中国小贩老王。
老王用担子挑着熟睡的中岛挨家挨户寻找好心人。“这个小生命多可怜。我来养,”一位名叫孙振琴的中国农妇二话没说收留了他,尽管她知道这孩子是日本侵略者的后代。
抱回家后,孙振琴为中岛按摩腹部,将食物嚼碎喂他,日夜悉心照料,救下他一命。之后的13年里,孙振琴和三个养父如接力赛一般,将中岛养大。
中岛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三个养父。第一个养父叫陈玉贵,一个朴实的东北农民,打长工为生,一直将他视若己出,疼爱有加,但在中岛8岁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中岛,改嫁第二个养父李希文,12岁那年,中岛染上重病,父亲用牛车拉着他,费尽周折寻医问药。第三个养父叫赵树森,是卖苦力的驼背码头工人,每个月给他15块生活费,供他上学。
中岛认为,这段应被铭记的中日交往佳话,日本国内却鲜有人知。“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中岛说,“我写的都是最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他们自己也很穷苦,他们收留我,没有私心,就是善良。”
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
1958年,中岛终于在16岁的时候搭乘最后一艘遣返船回到日本,找到了生母和姐姐。回国后,中岛拼命学习日语,高中毕业后放弃了高薪职位,进入经常发不出工资的日中友好协会工作。后来转行成为一名翻译,直到退休。
中岛说,近些年来,日本媒体总是抹黑中国,导致日本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怀疑。
共同社曾报道说战争遗孤在中国受过虐待,中岛对此非常愤怒,“这哪有的事,当时我们村里15个日本遗孤,村里人对我们都很好。有个孤儿被同学骂了句‘小日本’,当地政府还特意发通知让学校开展教育,不要歧视日侨”。他回忆说,中国政府一直区别对待军国主义者和普通日本人,“把我们也当成军国主义受害者,在政策上予以特别关照”。
他说,“我曾在日中友协工作,知道光喊口号不行,必须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通过书里的具体形象,让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国人实在、热情、心善,他们就不会相信什么中国威胁论。”
其实,中岛的书稿几年前就已完成,但他联系了几家出版社都被回绝。今年年初中岛咬牙花100万日元自费出版,这相当于他一年的退休金。他说,“只印了500本,再多我也负担不起。”
由于自费出版的图书没有销售渠道,中岛就找了家附近的书店,店主被内容感动,挨家挨户帮他推销,一下子卖出了170多本。店主说,他卖的不是书,是“感动”。
后来,此书也受到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6月10日刊登一篇题为《遗留孤儿出书献给中国恩人》的报道,“《何有此生》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
目前第一版500本已经售罄,“第二版加印了1000本,”中岛笑着说,“多一个读者,就多一个日本人懂得中国人的善心”。他也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信中说,“中国人太善良了,很感动”、“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最近有日本导演联系中岛,希望把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除了出书,他还将受邀去大学演讲,以亲身经历向日本年轻人讲述中国人的恩情。
“其实,日本老百姓也很善良,善良的人也要有主见。国内出现一撮军国主义分子,大家随大溜的话,整个国家都成了军国主义。”中岛说,今年正值战后70周年,“安倍现在着急推出安保法案,不反省历史和战争。我的书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故事,有一定现实意义。”
在中岛家中,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中国农村风景画。“那是黑龙江省宁安县,我的故乡。”中岛指着画说,“日本是我的祖国,中国才是我的故乡”。
新华社记者 沈红辉 刘天
(新华社东京6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