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北京国庆记忆:旧照片回顾天安门花坛演变历程

2015年10月06日 11:4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1986年第一次摆立体花坛
                                1986年第一次摆立体花坛

  回忆人

  李纪宁 花木有限公司老员工

  兰海浪 国庆摆花主设计师

  陈菊 花木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

  李玉鹏 花木有限公司施工队顾问

  1986年国庆,天安门广场上第一次出现立体花坛,至今已经持续了整整30年。实际上,每年国庆广场花坛摆放的规模、数量、主题都不一样,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符号。国庆花卉布置规模越来越大、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花卉材料也日益丰富、施工工艺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国庆花坛已经成为金秋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拍照留影。

1990年雄狮花坛
                               1990年雄狮花坛

  首次摆花坛靠“土簸箕”栽花

  今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作为阅兵背景,天安门广场竖起了两个总占地3000平方米、高12.8米的长城主题花坛,使用了10万余盆花卉植物。

  这两组花坛历经15天的施工,于8月26日凌晨竣工。建造“长城”的整个工期,李玉鹏始终和工人们守在天安门广场。这位63岁的老师傅本应退休3年了,但单位让他作为施工队的资深顾问留了下来。

  1979年,高中毕业的李玉鹏接了父亲的班后,就在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南郊花圃上班,负责花坛的施工。

  1986年,如今的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第一次在天安门制作国庆花坛。此后,每年以国庆时期为主的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沿线节日花坛摆放工程都由这家公司负责。

  “从30年前我们单位第一次进广场,我就在这儿,每年都没离开过。”李玉鹏满口京腔地概括了自己的工作履历。

  在老师傅看来,花样翻新的花坛背后,是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

  李玉鹏回忆,1986年首次在天安门广场设置主题花坛时,用的东西太简单,工艺也比现在差很多。“为了让石板铺成的天安门广场‘长’出组字花坛,工作人员要在特制的土簸箕上铺上一层土,再把花栽进去。”

  而对于延安宝塔之类的立体花坛,要提前做好简单的骨架,然后钉上一层钉子,在钉子之间填上掺了麦秸、增加了黏着力的黄土泥,包裹上麻袋布固定,再用铁钳子戳破麻袋布,把带根的花草载进去。

  “这样栽的苗,根上没土,要和新的土重新长好,养护时间就要长一些,至少得提前10天插出来。”李玉鹏说。

1992年
                                     1992年
1999年
                                         1999年

  菊花育种“选秀” 攻克“水土不服”

  据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花卉研发暨种苗中心技术质量部部长陈菊介绍,最早在天安门广场上布置花坛的时候,只有三四种花。如今,国庆使用的花卉品种数量已经发展到200多种。

  陈菊回忆说,国庆50周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那以前,都是把黄土装在瓦盆里,直接栽花。但是土壤的成分非常复杂,如果想让花卉快点儿生长、调整花期,这些都很难做到。1999年前后,开始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且尝试用“配方基质”代替黄土。土壤成了辅料,花盆里主要放的是营养成分,类似无土栽培,这样就比较容易控制花卉的“观赏指标”了。

  到了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专门建立了新品种研发基地,着重于自主研发。

  为什么要自主研发新花卉?这是因为国外引进的花卉“水土不服”。陈菊说,国外没有“十一”黄金周,菊花一般在10月下旬开花,如果想让它们在中国的国庆日开放,就需要在大棚中进行“短日照”处理,模拟深秋日照时间,这样无疑会增加许多成本。因此,我们得培育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花卉,要将花期提前。

  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把新品种的研发重点放在红色与黄色的菊花上,这两种花色被认为是天安门花坛的主色调。然而,用一场残酷的“选秀”来形容菊花新品种的育种过程并不夸张。据了解,在第一年栽种的十几万颗杂交所得的菊花种子中,只有300株左右植株能被挑中到第二年的复选。在复选中,这些植物被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和选择,最终往往经过三四年的实验,才能有两三种菊花被申报新品种,投入使用。

  在去年国庆节期间,于2011年开始杂交实验的“绚秋”系列和“重阳”系列菊花投入到了天安门花坛的摆放中,那是我国自主培育的花卉品种首次在广场大规模摆放。今年,我国自主培育的“绚秋金辉”小菊和“绚秋金蕊”小菊,使用量大幅增加,这些国产花卉更加适合北京金秋的气候环境。

2006年
                                      2006年

  设计方案首先要分析当前的“国家大事”

  从1986年天安门广场上第一次出现立体花坛算起,国庆大规模花卉布置至今已经持续了整整30年。提起每年摆花的方案设计,兰海浪的最大感受是:“越来越难。”

  早在1997年,兰海浪就与国庆花卉布置结缘,担任国庆摆花主设计师也有10来年了,每年都参与国庆花坛的方案设计工作,他拥有一个15人组成的核心创作团队。

  回忆起当年的情境,兰海浪说,刚参与花坛设计时,电脑还不普及,以手绘为主。铅笔勾出轮廓,再用马克笔涂出色块。虽然那时花卉品种少,图案也比较单一,但是,把纸上的图形变成广场上的花坛,兰海浪觉得“很神奇”。

  然而,每年设计出的方案都要有新的创意,这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国庆花坛就像春晚,大家的定位越来越高,设计工作也一年比一年难。”

  每年4月底是开始筹备国庆花卉布置方案的时候,这时摆花的主题已经确定。要想让方案最终通过,需要“领导认可、专家支持、百姓满意”,三者缺一不可。兰海浪在设计花坛主题时,首先要分析当前的“国家大事”,并带领创作团队设计出多套方案,从中评选出三套花木公司内部广泛认可的版本,再层层上报,相关部门的领导也会提出修改意见。

  最近几年的国庆花坛,都是从上百个方案里精心挑选出来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成型方案要经历无数次修改,有时候仅能保留最初设计的5%甚至更少,全盘否定也是常有的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对方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了。从平面到立体、从色彩简单到颜色丰富、从无夜景照明到如今的“白天观花,晚上观灯”……兰海浪办公室的书架里也增添了不少像《Ilastrator CS3平面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国际新景观设计年鉴》这样的专业书籍。他用先进的电脑制图技术和国际化的设计理念,让国庆花坛年年出新,越来越精致。

2006年画卷式主题花坛
                            2006年画卷式主题花坛

  每年标志性大事必在花坛呈现

  李纪宁也是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的老员工了,李纪宁指着老照片,说道:天安门广场为国庆设置的花坛,一般在中央摆放一个主花坛,在四角搭配设置其他花坛。这些花坛的主题传递出当年的政治和社会形势。

  比如1987年,天安门广场共装饰了大小花坛38个,象征建国38周年;而为了迎接党的“十三大”召开,在大梅花形状的中央花坛周围设置了13个直径13米的小梅花图案。广场上还设置了一座用花卉搭建的延安宝塔。

  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卉组字也多与当年的政治口号有关。比如“实现四化,振兴中华”,配合一颗红星主题花坛的“社会主义好”,“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为了庆祝1997年香港回归的 “喜迎归来”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到2007年国庆,广场中心主花坛一直沿用“万众一心”的主题。在这10年间,中国经历了香港、澳门回归、1998年特大洪灾、申奥成功、加入WTO、SARS疫情、青藏铁路通车等大事件。

  而从2000年准备申奥到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这8年间,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到“鸟巢”“福娃”,奥运元素始终伴随着广场花坛。

2009年
                                          2009年

  2009年国庆60周年之际,天安门广场的中心花坛架起了近15米高的大花篮,名为“普天同庆”。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大花篮被多次沿用,主题变为“祝福祖国”、“中国梦”等。

  不知不觉间,国庆花坛已经成为记录时代发展的符号,它是展示各个时期国家大事的窗口。每年发生的大事、喜事,国庆节时必然会在天安门花坛上表现出来。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抗击非典、发射载人航天飞船、迎接奥运等重大国事都能在国庆花坛中找到标志性元素,在天安门广场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斌

【编辑:李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