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景区5A被摘牌 区旅游局局长痛哭称是罪人
“山海关景区5A被摘牌”的消息传出后,区旅游局局长刘媛失声痛哭起来,“我是山海关的罪人,老局长的工作成果在我手上被败光了。我们愧对全国游客,愧对国家旅游局的信任,愧对山海关人民……”
啥事儿竟然能让旅游局长都痛哭并自称罪人?局长自责“罪人”的背后,究竟是责任上的负疚,还是另有原委,也就更让人好奇。
事实上,景区究竟有几个A,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很多时候或许未必在意。不过,可千万别小看了景区的级别,4A和5A尽管只差一个A,却意味着在接待能力、游客接待量,甚至门票定价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要想升级为5A景区,要通过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等12道坎的评审,并逐项打分定级。此外,景区升级还要通过游客接待量等硬性规定,例如5A景区要求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游客5万人次以上,而4A景区的要求分别只要求50万人次和3万人次。这些量化的景区评级指标,的确并不容易弄虚作假,想要达到,也必然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现实中,为了评上5A景区,往往意味着要在软硬件各方面做出大量的投入,投资千万甚至仅仅是评上5A的一个最基本门槛。可以想象,为了5A这块牌子,付出与投入如此不菲,假如得来如此不易的5A景区牌子竟然得而复失,此前评级的巨额投入极有可能意味着就此打了水漂。旅游局长的痛哭与自责,看来并非无病呻吟——为了景区评级而投入的真金白银,自然少不了会有获得回报需求,景区升级之后通过各种方式收回投资,寻求收益,也就注定会成为难以遏制的冲动。根据投入额度与游客接待量等量化指标的景区评级方式,催生出逐利驱动与门票经济乱象,恐怕本身已由注重接待能力与吸金能力的景区评级机制所注定。
景区的牌子,本不该只是一块“镀金”招牌,景区的评级,更不应陷入对吸金能力的量化泥淖。唯有撇清了景区评级与招牌的利益迷局,景区的牌子,才能回归本意,不再受利益捆绑的旅游局长也才能免于“罪人”之责。(江苏 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