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溧水村民为舞龙灯做准备 年俗延续300年

2017年01月28日 09:1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请龙仪式”在村中心广场上进行。(应康伟 摄)

   新华网南京1月26日电(张本甫 王璐 陶燕燕 朱露鑫)糊黄纸、剪边角、装蜡烛……昨天是大年二十九,当天下午,新春走基层成员在南京市溧水区洪蓝镇何林坊村看到,村民们正在为大年初四晚上开始的舞龙灯做准备。他们要连续3个晚上舞龙灯。据了解,溧水区民俗文化保存良好,年味十足,除了舞龙灯,现存的民俗文化还有舞狮、划龙船、跳铛铛、打社火、抛钹、跳花篮等。

  在锣鼓声中,村民们把制作好的龙头搬运出来。(应康伟 摄)

   怀着希望,带着喜庆,龙灯来了!跟着就是整齐有序的龙灯队伍,有的举龙头,有的举龙身,有的举龙尾……整齐而欢乐,喜庆而热闹。这是洪蓝镇何林坊村在农历正月期间龙灯闹新春的场景,这一场景已延续了300年。

  村长带领大家烧香请龙。(应康伟 摄)

   何林坊村龙灯会会长芮经贵介绍说,关于舞龙灯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在清乾隆年间,何林坊村西有一私塾堂,一天,有个叫赵仙的学生在路上发现两个蛋,他便拾放在棉袄口袋里,天天带着上、下学,课间把这两个蛋放在抽屉里并用棉絮包裹。来年春天,两个蛋破壳而出了两条小蛇,一青一黄,小孩每天从家里带些米汤和食物精心喂养。一天,先生悄悄走到赵仙身后,发现抽屉里有两条小蛇在怒视着他,先生忙拿起旱烟袋头向蛇头敲去,打在黄蛇的脖子上,黄蛇吱的一声嘶叫,先生吓的赶紧逃离。赵仙一看自己闯祸了,当即把小蛇送到村边水塘里放生。可第二天,小蛇又回到学堂原处,连续几天如此。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都害怕连累学生,向青龙和黄龙许愿:只要它们离开学堂,我们村每年舞龙灯以示祭奠,两龙听后便向石臼湖游去,再也没回来过。从那时起,何林坊就兴起每年舞双龙的民间习俗活动。其中黄龙的龙头舞起来时头总是歪的,据说是当年私塾先生旱烟袋头敲击所至。

  村里的老奶奶带着小孙女来看舞龙。(应康伟 摄)

   如今,舞龙灯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春节民俗活动,既表现龙的灵性和威仪,也表达了人们生活幸福的喜悦和对未来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用他们的满腔热情舞出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期盼,也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展示了广大群众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这两条编织的板龙已使用了30多年,龙身长50米,共18节,是江南最大的板龙。”村民赵忠波介绍说,到时需要200多人才能舞起来,从下午5点一直舞到凌晨1点,连舞3个晚上。

  村民在龙头上挂彩灯。(应康伟 摄)

   据介绍,何林坊舞的双龙是板龙,一青一黄,两条龙的龙身是用竹片编织而成,龙身是用纸糊在龙身上的,龙身里面放烛点亮,整条龙舞起来需二百人左右协同才显威武,节节通亮,着实好看。

   制做龙灯需要有一定的编织技术,这门手艺己代代相传,现在还有掌握此技术的村民。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都会舞龙狂欢,这已成何林坊村的传统春节民俗,还准备将舞龙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仪式上,村里的小孩子正在跪拜。(应康伟 摄)

   芮经贵说,双龙龙头平时保存在龙庙里,龙身分段保存在不同的村民家中,一般一个家族保存一节。年前,村民们会敲锣打鼓将双龙从龙庙里请出,到龙池边举行龙下水仪式。下水仪式就是把竹龙往年糊纸的痕迹清洗干净,便于重新糊裱(称龙穿衣)。龙下水后,待竹龙完全干后再行龙穿衣(即糊裱宣纸),普通纸张是不能糊裱的,必须是上好的宣纸才行,因宣纸有忍性,且透明度好,舞龙时龙身里点上蜡烛,从宣纸内闪光红光,很是好看。糊裱好龙身,要在龙身沾贴各式剪纸图案,剪纸有龙、虾、龟、鱼等各类在龙统治下的水中生物,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家畜兴旺。

   舞龙灯的时间并不固定,一般是在正月初的三个晚上,像今年,就安排在初四、初五、初六三个晚上。在正式舞龙灯前要进行必要的仪式。村民请出双龙后,要在案几摆上公鸡、鲤鱼、猪头三样物品,村民们上香、跪拜,然后村民们抬着双龙在村里边走边舞动。与那种上下翻滚的滚龙不同,龙灯的舞动幅度要小很多。

   据溧水区文广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史弘玉介绍,除了何林坊村的舞龙灯,目前溧水区现存的民俗文化还有舞狮、划龙船、跳铛铛、打社火、抛钹、跳花篮等,而水秋千、打水浒等已消失了。

   “民俗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印迹,不能丢。今天,我们在享有生活发展成果的同时,更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其继续传承下去,走向世界。”史弘玉表示。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