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长城保护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精细操作
中新社山海关6月6日电 (记者 应妮)“长期以来,长城保护一直存在某种误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6日在“长城保护维修理念与实践论坛”表示,很多人认为保持长城残垣断壁、故垒斜阳的状态无法满足长城保护与利用的要求,使得在长城保护中,“复建变成了大部分人、包括很多政府领导的首选目标,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柴晓明在发言中还指出,长城保护首要是提高保护意识。很多长城地面部分已经坍塌或消失,以残垣断壁、碎石土垄、沟沟坎坎的形态存在。现阶段进行全线修复或复原既不现实也不必要,甚至还是对长城的破坏。长城保护应该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并坚持精细化操作。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提出“坚持预防性保护为主”的原则,他坦言保存胜于维修、维修胜于修复、修复胜于重建,“长城段落已经损毁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也认为,将保护条件好的长城段落向公众开放,登城游览、建立景区,固然是长城展示利用的重要方式,但不应该是唯一方式。通过排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更好地保证长城“物”的真实存在,更好地延续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全部信息,也应该是体现长城展示利用价值的重要方式。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表示,希望通过开展本次论坛促进全社会关心长城的人们增强保护意识,了解保护理念,与专业人士和主管部门在长城保护上形成最大公约数。基金会将会选择历史文化价值突出、或技术难题需要突破、或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的长城点段,通过社会募集资金进行保护修缮,力争做成具有示范、样板意义的工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