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沿线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汇聚山东
中新网济南6月8日电 (曾洁)内蒙古的皮雕、青海的鎏金银器、西藏的唐卡、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画、海南黎族的纺织刺绣……“一带一路”非遗交流展演暨“一带一路”7省、市(自治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互动交流展8日在山东举行。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海南、云南、辽宁、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在山东文化馆中一字排开,展示了“丝绸之路”上具有悠久历史和原生态风情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代表山东参展的非遗项目是潍坊风筝。
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头饰制作技艺传人巴图其其格说,掌握蒙古族头饰制作技艺、了解头饰传统佩戴方式的人越来越少,但她一直坚守这门技艺。近年来“一带一路”赋予了蒙古族文化新的活力,从2016年起她被邀请到中国多地参展,这项技艺开始展现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从而受到更多保护与关注。
与巴图其其格不同,来自云南白族的银器锻制技艺传人寸发标已将传统技艺带到了中国及世界各地。他说,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地区参展,既可以发现云南白族银器锻制技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渊源,也可以从异域文化中汲取新的灵感。“传统云南白族银器以莲花、水纹图案为主,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松竹梅兰,藏族的八吉祥图案,日韩和欧美国家青睐的图案都登上了白族银器器身。”
云南省广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陈应文为观众表演了《云南铜鼓舞》之后,拿起摄像机将“一带一路”沿线的非遗交流项目记录下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山东历史文化悠久,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他想借此机会去曲阜孔庙参观,对比云南文庙与曲阜孔庙的异同之处。
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说,文化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山东在古代是两条丝路的交汇点和起始点,当时山东丝绸行销海内外,成为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今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非遗传人到山东展演,为雕刻、纺织、绘画等各领域的非遗传人创造了学习借鉴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
山东省庆祝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帷幕。除了“一带一路”7省、市(自治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互动交流展外,还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摄影作品展等六项活动。
中国国务院2016年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6月10日是调整后的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