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非遗传承人推动玉雕进校园:年轻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

2017年09月23日 23: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武汉9月23日电(汤琪)“现在人都说一颗钻石永流传,我觉得一颗玉石才应永流传。”国家一级美术师、玉雕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专业推动者、湖北省绿松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嘉骐这样对记者说。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玉雕工艺创作,袁嘉骐至今仍在为玉雕这个重要非遗项目进校园发声,他感慨,过去玉雕在大学里没有身影令他“心痛”,只要有学校重视,玉雕既不神秘,也不难学。

国家一级美术师、玉雕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专业推动者袁嘉骐。汤琪 摄
国家一级美术师、玉雕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专业推动者袁嘉骐。汤琪 摄

  为玉文化教育缺位“心痛”

  近日,中新网记者跟随“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的媒体团,来到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探寻当地手艺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在研究所的二楼,进行玉雕创作的钻孔声此起彼伏,“袁大师工作室”的名牌就挂在其中一间办公室的门梁上方。

  “袁大师”,即是对袁嘉骐的尊称,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已经退休了,但仍在为玉雕、绿松石雕的传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如今已年过花甲的袁嘉骐,从小就是玉雕学徒。70年代中期,他拜北京玉器厂著名手艺人王树森为师,学习琢玉技艺,后经高等美术学院深造。

  袁嘉骐告诉记者,过去在一些大学,甚至一些艺术院校专业里都没有非遗专业的身影,他感慨说,“现在人都说一颗钻石永流传,我觉得一颗玉石才应永流传,我们的玉文化近几十年来成了边缘文化,我的心都是疼的。”

  正是深感玉雕未受足够重视,他曾发表一篇题为《文化错位奈何天》的文章,文章称,当下玉文化发展中的文化断层与教育缺位,是对手工艺产业的不公正、不公平,极大地影响着玉文化的发展。

袁嘉骐玉雕作品《紫气东来》。汤琪 摄
袁嘉骐玉雕作品《紫气东来》。汤琪 摄

  助推高校开设玉雕本科班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以湖北为例,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在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0余个非遗研究中心。

  2015年以来,武汉纺织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先后开设了汉绣、传统饮食制作、湖北传统音乐等项目培训,请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校,让青年学生系统学习非遗技艺。

  在国家对非遗技艺保护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2015年,袁嘉骐被聘为由文化部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玉雕专业导师,他对记者回忆说,当时各个大学里找不出会教玉雕的老师,他是被点名去为这个专业上课。

  而如今,在武汉,袁嘉骐已经推动了三所高校开设玉雕专业本科班。

  “我的工作室主要以培训为主,每到寒暑假,一些高校老师会到我这里来学习。”袁嘉骐认为,只要学校重视,玉雕传承既不神秘,也不困难。

90后学徒廖青正在进行玉雕创作。汤琪 摄
90后学徒廖青正在进行玉雕创作。汤琪 摄

  传承,要耐得住寂寞

  在“袁大师工作室”旁,记者见到几名手艺人正在工作台前进行玉雕创作,其中有刚刚实习一年多的学徒,也有进入行当二十多年的“老手”。

  1994年出生的廖青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多,她毕业于武昌理工学院,是全国首个本科建制的玉雕班毕业生,袁嘉骐正是她的专业老师。

  廖青告诉记者,她的家人认为女孩子体力不好,起初不同意她毕业后从事玉雕工作,劝她趁早改行。

  不过,廖青毕业后回到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后,始终觉得做玉雕才是自己的爱好,便来到袁嘉骐的工作室重拾玉雕技艺,重返工作台。

  事实上,尽管玉雕作品美而精致、惟妙惟肖,但在制作过程中,手艺人往往不说话,神情专注,动作幅度也不大,在旁人看来多少有些枯燥。

  “在玉雕的过程中,每做一步,手上的玉都会有变化,投入进去就不会觉得枯燥。”廖青对记者说,首先一定要产生兴趣,玉雕在她看来具有一定挑战性,这种新鲜感令她想要不断钻研探索。

袁嘉骐做了二十多年的小件玉福娃系列作品。汤琪 摄
袁嘉骐做了二十多年的小件玉福娃系列作品。汤琪 摄

  对于年轻手艺人,袁嘉骐说,“作为年轻人,你能耐得住这个寂寞,再加上一些美术基础,就可以学这一行。”

  采访中,袁嘉骐最后向记者展示了他最青睐的一套小件玉福娃系列作品,这套作品他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真正的非遗传承人是心能静下来,能踏踏实实坐到工作台上,又离不开工作台的人,三十年如一日,四十年如一日,五十年如一日。”袁嘉骐说。(完)

【编辑:陈海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