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引民俗争议 福倒不倒到底谁说了算?
一段视频引起关于民俗如何适应当下的热议
福倒不倒到底谁说了算?
昨天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在这段视频中指出,人们把“福”字倒贴其实是对传统习俗的误解,是“绝对原则性的错误”。有的网友认为专家太多事,民俗就应该与时俱进,大家这么多年都习惯倒着贴“福”,寓意“福到了”,谈不上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也有的网友认为专家说得有道理,应该听从他的意见。两派人马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把“‘福’字为什么不能倒贴”这个话题送上了微博热搜首位。
“福”不能倒 有根有据
对于“福”字不应倒贴的问题,其实王作楫以前就多次讲过,他的理由主要有三个。
其一,“福”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中国有两个传统文化符号,一个是“圆”一个是“方”,就是古话讲“天圆地方”。“圆”有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的含义;“方”的含义更重要,因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我们用方块字记载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所以倒贴“福”字等于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倒过来使用,“这不是颠倒黑白吗,这是对文字和中国文化的不尊重”。
其二,“福”字除了部首“示字部”,右边则由“一、口、田”三个字组成。按照古代说文解字的说法,“一”代表房子的房梁,“口”是房子里边住着的人口。“有了房子、有了人口代表家庭兴旺,然后你得吃喝、得生存、得有田种,就是下面这个‘田’字。如果把它倒过来,你这房子和人口不就等于跑到田地下面去了吗,你想想那是什么”。
其三,大家认为把“福”倒过来贴就意味着“福到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倒贴的这个“倒”是“倒掉”的意思,不是“来到”的“到”,两者是有区别的。
“福”能倒 源于传说
王作楫还讲道,后来老百姓倒贴“福”字的习俗源自于一个民间传说。
有一年慈禧太后心血来潮,在过年时亲笔书写了很多“福”字,然后让太监宫女们拿去宫内各处张贴。结果有个小太监不识字,所以他往乾清宫门上贴“福”字的时候给贴倒了。慈禧看了很生气,要把这个小太监杀了。这时候李莲英出来打圆场,赶忙往地上一跪说:“老佛爷息怒!您看,这‘福’都到乾清宫了!”他这么一说,慈禧乐了,也就不再追究了。
这个传说传到民间后,民间才开始有了倒贴“福”字的做法。王作楫说:“过去故宫里,还有各个王爷府里都绝没有一个门上的‘福’字是倒贴的,民间传下来的属于误传。”他还介绍道,只有两个地方贴的“福”字应该是倒过来的:一个是垃圾桶上,因为这样的话我们倒垃圾的时候“福”字就正过来了,同时也代表着把贫穷和灾祸给倒掉了;另一个是过去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家里打水用的水桶,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财运”,把水往缸里一倒,桶上的“福”字恰好正过来,福和财也就“到”了。
王作楫的说法并非一家之言,这些年来还有其他专家和权威媒体也对此问题进行过科普。比如人民网官微就曾发过这么一条:“一般说来,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之意,要正着贴。而民俗中倒贴‘福’字主要有两种地方:一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一种是屋内的柜子上。”
谁找谁的别扭
不过很多初次听到这一说法的网友还是炸了锅,尤其觉得王作楫把这个问题称为“原则性的错
误”实在是夸大其词,多管闲事。如微博名为“治愈里”的网友评论说:“什么是民俗?民众认可和传承的才是民俗好吗!”
网友“老岳去哪儿”进一步阐发说:“你可以讲倒贴‘福’是怎么来的,但你讲‘这是错误的’、‘不能这么贴’就纯属抬杠了。因为绝大多数民俗都是经多年演化而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只要说得通、大多数人认可,这么做就没有问题,不能跟科学研究似的较真儿。尤其春节相关的事情,本来就是图个吉利,指着别人家的福说‘你这不吉利’,这不是找削吗!”
“老岳去哪儿”说的看似也很有道理,得到了不少网友的附和认同。不过如果仔细看看王作楫此前公开发表过的观点,就会发现网友们的指责对他来说有点冤。其实他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大家都能吉祥如意,并不是成心要找茬儿和老百姓过不去。就像指出“福”字不该倒着贴一样,王作楫在不久前一次有关老北京春节民俗的讲座中还讲到了一件事。
“我们过年包饺子会包上金属币,过去是铜钱,现在是钢镚儿,谁吃到了包金属币的饺子就说明有福气有财运。那应该包几个合适呢?我告诉你一个最忌讳的,就是包几个也不能包三个!因为谁吃了谁有财,这个财一定要留在你们家,而‘三’和‘散’同音,等于把这个财给散了。”他强调说,类似这样的习俗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吉祥文化有八大吉祥——吉祥神灵、吉祥动物、吉祥植物、吉祥饰物、吉祥宝物、吉祥图案、吉祥数字、吉祥话,谁过年的时候都想找痛快、找愉快、找高兴,千万别找不痛快、找别扭。”
哪些是“原则” 哪些该发展
他还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谈到,自己一直主张传统文化和习俗也应当与时俱进,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年轻人的时尚。因为传统文化毕竟要靠年轻一代来传承,所以首先它就要能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才行。
像是禁放烟花爆竹,他就非常赞同,因为现在城市中的噪音和污染比过去严重多了,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那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积极意义的传统习俗,王作楫认为还是应该尽量保留下去。
“比如除夕的晚上要接神祭祖守岁吃团圆饭,其实就相当于从天上请来神仙、从地下接来祖先、人在中间做东搞的一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天上、地下、人间、鬼神的立体大团圆。这里所说的‘神’代表了我们的追求、理想和美好的愿望,‘鬼’指的是创造了中华文明的、我们的祖先。还有大年初一吃饺子等等,从来没有文件规定过必须要这么做,都是老百姓自觉自愿的。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年节文化,过年过节跟天地分不开、跟祖先分不开、跟家庭分不开、跟大自然包括各种时令饮食分不开,它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传承过程。”
文/本报记者 崔巍
专题:春运·春节·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