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文化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文化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0年06月25日 13:31 来源:雷竟技平台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文化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66岁的汪育新在“端午习俗馆”展示秭归清水粽子制作方法 王康荣 摄

  中新网宜昌6月25日电 (郭晓莹 向红梅)端午来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端午习俗又火了。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十多个民俗体验馆让端午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作为屈原故里和屈原文化的发祥地,秭归在推进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找到了非遗+节庆、非遗+展演、非遗+体验、非遗+文创等多种文旅融合打开方式,让端午节“文艺范儿”十足。

  在秭归人心目中,粽子与屈原难分难解。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秭归百姓都会全家齐动员,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中间有红枣的、绿油油的粽子。

绣娘制作三闾刺绣产品 王康荣 摄
绣娘制作三闾刺绣产品 王康荣 摄

  民间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这首歌谣既是形容粽子,更是怀念屈原,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清白做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深沉敬意。

  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青滩仁村古民居建筑群,有一方小小的四合院,被专门开辟成“端午习俗馆”,每年端午期间,66岁的汪育新就在这里教人包粽子,至今已10年。

  汪育新是秭归县级非遗传承人,她包粽子速度快、质量好、味道好,一分钟最多能包4个屈乡粽,被誉为秭归“粽子王”。

孩子接受老人的额点雄黄 王康荣 摄
孩子接受老人的额点雄黄 王康荣 摄

  汪育新将蓼竹叶折成漏斗状,舀两小勺糯米放进去,用筷子压实,再放一粒红枣,盖上一小勺糯米,包紧并缠上麻线,制作完成。粽子小巧玲珑,有棱有角,碧绿的蓼竹叶还散发着清香。

  秭归粽子又称“清水粽”,是当地有名的特色小吃,制作简单,口味清淡。“清水粽”吃法也简单,先解开缚扎的麻线,然后剥开蓼竹叶,蘸糖或者蜂蜜,甜而不腻,糯软清香。

  汪育新告诉记者,包粽子是屈原故里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几乎每名游客都会来尝试一下。去年端午节,秭归创下了9478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小巧玲珑、有棱有角的秭归清水粽 王康荣 摄
小巧玲珑、有棱有角的秭归清水粽 王康荣 摄

  “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子的时尚,也是端午的时尚。当文化演变为文创,非遗衍生出商品,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在芈绣馆,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创意的结合。以三闾刺绣的针法简单勾勒出兰草的图案,装进精选端午艾制作而成的香包香囊、枕头等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目前,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共有12个非遗项目,12名非遗传承人,还有16名在秭归颇有名气的民间艺人,旅游销售年均收入达1500万元。(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雷竟技平台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