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里只剩残枝败叶
4月4日,博客赵亚辉在个人空间中以《实拍清明公祭黄帝大典》为题贴出数张当时的现场照片:从最初的解放军向人文先祖黄帝敬献花篮,到当地民众哄抢祭祀鲜花,直至最终花篮里只剩残枝败叶,倾覆路边。短短数天内,该博文的点击率超出7万。回帖者几乎都痛心疾首地表示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据悉,当天黄帝公祭仪式的前三项流程为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随后乐舞告祭,瞻仰拜谒黄帝陵。礼毕后一小时内,黄帝陵轩辕殿前布列的鲜花和花篮遭遇当地民众哄抢,肃穆的祭祖大典现场变成了一个争抢免费花卉的超市。秩序混乱的广场上,人们手里抱着刚刚哄抢来的鲜花,还有很多人正忙着把摆放在大殿上下的装饰花连盆端走……
为此,早报记者联系到黄帝陵管理处有关工作人员,询问当时详细情况以及明年是否会出台相应措施应对此种混乱局面。但黄帝陵管理处方面却表示:“抢花是当地人图吉祥的风俗。”据他们介绍,过去当地民众每逢清明等民间祭祀活动,有用面塑动物做祭品的习俗。这类祭品被称为花馍,是一种民间艺术,但近年来,当地百姓已较少制作花馍,而是用鲜花来作为替代品,所以在公祭结束后,会出现大家抢鲜花的场景。黄帝陵管理处面对当天场面未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也是出于尊重民俗的考虑”。另外,管理处还表示,当天有众多参加公祭仪式的领导和港澳台地区代表都在场,仪式结束后“及时有序地将参加者安排到下榻地点,是主办方首先关注的”。明年,他们将在举行公祭仪式前考虑到整个流程结束后的场面控制问题,尽量避免再出现类似失控的场景。
之后,记者查证了与花馍相关的风俗,花馍确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它也称面花,既可看又可吃,民俗内涵丰富,在婚庆、做寿、满月、祭祀等民间活动中都会用到。但对于黄帝陵管理处解释说当地民众哄抢鲜花是为了“来作为花馍的替代品”,陕西当地人士表示,并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风俗”,况且,无论如何,哄抢都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记者观察
抢花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国家级别的轩辕黄帝祭祀活动出现了民众抢花场面,实在是对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铭记历史先贤为根本目的”的公祭活动一次极大嘲弄。黄帝深受人民拥戴,可千年之后,他在民众的心目中的形象依然不容分辩地极度淡化,黄帝对普通民众而言,远没有超女来得更鲜活。民众宁肯花钱献给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却在清明节当天冲向政府打造出的全民偶像祭坛上随意哄抢祭祀花篮里的鲜花。
眼前的一幕,黄帝若地下有知,不知会拿出何样的治理良方。
黄帝当年实现天下大治,借助的是顺其自然的方法。现在,我们也无法强制通过行政手段来改变民众的这种贪图小利的行为,毕竟爱花爱美是人之天性。当地政府借助传统文化搭了台,让经济政治唱了戏,只是老百姓无福消受政治活动对地方带来的各种利益,无法在短时间内直接感受经济繁荣带来之生活变化,与其做公祭活动的旁观者不如成为公祭活动的参与者,用抢来的花装点生活,拿着轩辕殿前的鲜花去祭祀家祖。既然公祭是借文化搭台之名,行经济唱戏之实,为什么百姓就不能借着观礼公祭之名,行抢花之实呢?
当然,当地政府也可以声称公祭活动已经让民众继承了文化,黄帝陵祭祖已成为中华儿女认同的文化标志。但也许这一文化活动对于当地普通民众的最大意义只在于,清明祭祀已故长辈时有了稳定的鲜花来源。当地关于黄帝的传说中,有一则倒是可以成为此次鲜花哄抢事件依据的“先例”:在黄帝谢世前,天上游下巨龙迎接黄帝上天。群臣不忍离开黄帝,有的抓住龙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髯拔断了,衣靴拉掉了,黄帝还是乘龙升天而去。哄抢鲜花如果真是拉扯黄帝衣冠的演变倒也有趣,令人怀疑的是,有多少人在抢花时想到了关于黄帝的传说。
历史传统文脉割裂太久,礼崩后要重建,难于重建一座圆明园,后者仰仗金钱和内行,说不定还真能实现,但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没这么方便了。(程奕)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