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八届文化讲坛暨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芭蕾大师专场举行,来自八个国家顶级芭蕾舞团的十位艺术大师汇聚一堂,解读芭蕾艺术“永恒的足尖魅力”。今、明两晚,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委约之作,被业界誉为“国际芭蕾舞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芭蕾精品晚会”将首演于东方艺术中心。舞蹈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在丹麦,女王每周练习芭蕾
在德国芭蕾舞协会主席乌里奇·罗姆看来,舞蹈对于城市文化身份的认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从一开始就是人类重要的表达形式,过去几千年,我们已经找到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希腊和罗马文化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举例说,在当时的法国宫廷里,路易十四世本人就是一个舞者;随后,圣彼得堡、摩纳哥、斯图加特等地先后创立了芭蕾舞团,它们在城市文化身份认同的建立中,都扮演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对伦敦的城市文化而言,芭蕾的重要地位甚至超过了歌剧。
无独有偶,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弗兰克·安德森在谈到《“丹麦特色”的启示》时,也肯定了芭蕾对于丹麦文化的影响。他特别提到,在丹麦,芭蕾舞团与宫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女王每周二都会学习芭蕾,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而“宫廷芭蕾与普通芭蕾的集合”这一传统,正是来自于该国舞蹈大师奥古斯丁·布侬维尔的倡导,同时,他把瓦格纳、贝多芬的作品介绍到了丹麦,这使得丹麦成为世界的话题。经典芭蕾与现代芭蕾的关系
永远都要做《天鹅湖》
作为国际语言的芭蕾,有着经典与现代之分,如何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是各国舞蹈团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此,荷兰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特德·布兰德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经典芭蕾与现代芭蕾有着一定的差距,前者的语汇比较标准化,而后者则表达了非常个体性的想法,“这个差距有时候看上去好象很大,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一些舞蹈设计有经典的元素,但也有当代的元素,经典的芭蕾舞者会和当代的芭蕾舞者一起合作,在过去十年,这种合作更是加强了”。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赖德·安德松也表示,作为经典剧目的《天鹅湖》永远都要演,“不管是什么样的版本都要做,这是我们的基础,我们要这种剧情芭蕾,同时也要做所谓的现代芭蕾。”他说,芭蕾这样的艺术形式永远都会有观众,“有人说古典芭蕾现在正在逐渐灭亡,但是我不同意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大众来说永远都会有人去看《天鹅湖》”。芭蕾的全球化与创新
中国芭蕾探索任重道远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认同,跨越国界的芭蕾艺术正走向全球化。对于这个话题,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凡·利斯卡深有感触,他介绍说,该团60多个舞者中,很多都不是巴伐利亚人,其中还有3位来自中国,可以说,舞团就是一个“小小联合国”,“这说明我们可以创造出特殊的全球化的文化身份认同,所以我们是非常独特的”。不过,他也坦承,作为艺术总监,要把不同国籍的人融入在一起是一个挑战。摩纳哥蒙特卡罗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戴迪尔·蓝贝莱特透露说,作为一个国家剧团,他们拥有的48位舞者分别来自22个不同国家,按照政府的要求,每年舞团在摩纳哥只有20个剧目的演出,其余的时间必须以文化大使身份去国外表演,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与外界的沟通和合作。
对于芭蕾发展中的另一个焦点话题——创新,芬兰国家芭蕾舞团行政总监桑波·基韦莱认为,不能忽视公众的意见,“我们就应该尊重观众的想法,持续的对话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搞清楚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而舞团在这个对话当中所需要的一点就是自信,比如改变编曲,结合传统与现代,寻找新的表现方法,如果仅仅是固步自封,就不可能前进”。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则提出,如何将芭蕾语汇结合中国风俗、人文、服饰进行创新,这是一个挑战,“东西方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不一样,我们的伤心是含蓄的,往里的,所以动作是往下走的,对西方舞者来说,他们可能会不理解。另外,舞蹈语汇要结合地域文化,像我们这次编的《花样年华》中演员是穿旗袍跳的,开衩比较高,腿抬高就不太会好看,所以编舞的时候就比较难。对中国芭蕾舞剧来说,这样的探索真的是很难”。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