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英雄莫问出身”一说,但依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还是从头说起吧。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母王氏。家世寒微。松坡从小颖悟,聪明过人。六岁读书,十三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十五岁在两千名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仅招收四十名)。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时务学堂开办之后,两年间共招考三次,录取学生两百余名。蔡锷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人之一,有“白帽轻衫最少年”之称。他学习成绩则异常出色,与李炳寰、林圭并列为三大高材生。梁启超对蔡锷特别赏识,勤加扶掖点拨,师生之间建立了历久弥坚、终身不渝的深厚感情。
戊戌政变发生后,陈宝箴去职,时务学堂被停办。松坡先后到武汉、上海、日本,辗转求学。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反清起义,事泄失败,师友多人遇难。松坡幸免,但受到强烈刺激,乃将名字艮寅改为锷;更不顾梁启超等人的反对,下决心投笔从戎,以求来日能掌握军权。次年再去日本,即改学陆军。1904年10月,蔡锷以优异成绩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他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担任军职,备受各方政要器重。
1906年,清廷在河南彰德举行新军秋操演习,作为军界新锐,松坡奉令观操,并充任中央评判官。这次“沙场秋点兵”,蔡锷首次见到全国练兵处会办大臣兼任校阅官的袁世凯,颇获袁氏赏识。袁、蔡二人的恩怨情仇,耐人寻味,活脱脱一对生死冤家。
1911年,岁次辛亥。夏天,蔡锷在云南编撰出版重要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该书浓缩萃取曾国藩、胡林翼两人的带兵心得,风行一时。青年军人蒋志清如获至宝,推崇备至,日夜研读揣摩。若干年后,蒋氏改名中正,字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他顺理成章地将《曾胡治兵语录》列为学员们的必读典籍。
同年7月,云贵总督李经羲奏准朝廷任命蔡锷为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任命: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
10月30日夜,云南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次日,昆明光复。11月1日,起义官兵组成“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云南都督,时年二十九岁。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第二年10月,松坡奉调到北京,在中央政府担任多项军政要职。1915年下半年,袁项城利令智昏,帝制自为的狼子野心不可抑制,昭然若揭。对龙性难驯的蔡锷,他一方面密加防范,一方面多方羁縻。袁对左右亲信说:“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松坡已看穿此公的鬼蜮伎俩,不为所动,另有盘算。但他是一个智深勇沉、劲气内敛的人,虚与委蛇,不动声色。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19日,蔡锷摆脱监视,历尽艰辛,间关万里,抵达旧治昆明,与唐继尧等决策反袁。他们先礼后兵,先通电规劝。但袁氏泥足已深,不肯回头。25日,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袁世凯人心丧尽,内外交困,穷途末路,众叛亲离,做了八十三天可怜巴巴过干瘾的关门皇帝后,于这年6月6日一命呜呼。次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中华民国国体得以保持,护国战争胜利。中央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松坡因患当时还属不治之症的喉结核,尽瘁国事,已经病体难支。视事未久,就向中央政府请假治病。8月9日,他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两袖清风出夔门,月底到达上海。随即东渡日本,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治疗。
1916年11月8日,蔡公松坡在日本逝世,时年三十四岁。临终前,蔡锷口授遗电,无一言及于家事。
梁由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