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的国庆检阅活动中,当载着18位为共和国浴血奋战过的老兵的第一辆群众游行彩车经过天安门时,所有的人都庄严地起立向他们致敬。身着八五式军服的82岁老军人孙明举手敬礼的那一刻,被电视直播画面所捕捉,传递给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深感自豪和荣幸的孙明对记者说:“这不是代表我自己,是代表我们那段历史,代表我们那代人。”
他胸前的一枚枚军功章,不单记录着他在战争中建立的功勋,还铭记着建国大业中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一代人。
-他穿上挂满勋章的军服,内心豪情顿生
9月30日晚上,临睡前,82岁的孙明特意吃了一颗安眠药,第二天上午要参加国庆群众游行接受检阅,他怕睡不着。10月1日凌晨3点钟他就得从玉泉路的家中出发,赶往建国门附近的集结地集合。为了保证站在高高的彩车上身体不出问题,他必须得让自己睡好。
接到参加国庆游行的通知是在8月份,上面说要组织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方队,孙明正好符合条件,301医院还给他出具了身体条件允许的证明。于是,他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选送的两名老兵之一。
孙明一度对参加检阅有些迟疑,80多年的人生风雨,什么都经历过,心中似乎早就波澜不惊。他觉得,前半生那些浴血奋战的经历早已过去几十年,除了自己这一辈人留存着记忆,如今大概不会有很多人真正了解和在意吧?
而且,从一线退下来20多年了,他再也没有过新军装。一个老军人很久没有穿过军服,也就不太愿意照相,更不要说这样亮相。这次参加检阅,要让他们穿上原来的军服,要求“越老越好,最好找找当八路军时候的衣服”。“我上哪里找去?”孙明说,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有整套的军服,要是没有帽子,经过天安门的时候怎么敬军礼呢?
幸好在国外生活的女儿打电话告诉他,他那套八五式将军服连同帽子,很多年前她都给他好好收在箱子底呢。八五式军服,是指1984年改革、1985年装备部队的大檐帽新军服,孙明离休前是少将军衔,这套肩扛一颗星的毛料军装最终成为他的礼服。
军装右胸前他别上了最有分量的“解放勋章”,左胸前则密密地挂了几排他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华北,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等各个时期的军功章。挂满勋章的军服笔挺地穿上,他内心豪情顿生:“我不是代表自己,是代表那一代人,那一段历史。我打过一百三十多次大小战斗,扛过枪,负过伤,立过功也过过江。你看,上边这三个是抗战的奖章,代表抗战的老八路我也还是问心无愧的。”于是,对于参加60周年的检阅,他心里由衷地庄重自豪起来。
-彩车抵达天安门那一刻,他觉得心里很痛快
早上6点,孙明准时抵达了游行集结地,人们围拥而上的热情令他始料不及。大批的媒体记者围着他和其他17名老兵不停追拍、提问,其他彩车上的精英名人们更是不断找来,争着要求合影留念:航天英雄费俊龙等人,体坛名将刘翔、郭晶晶、李宁,央视的主播海霞等等,还有好多他记不住名字的人们……诸多时代宠儿带着尊重与热情,如同粉丝追星般不断围拢过来,让孙明心里格外温暖:这么多人,没有忘记老一辈曾经流血牺牲的人呢!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参加国庆游行的人们,为了照顾这些上了年纪的功臣,之前的演练都没让他们参加,只是用替身帮他们站位。如今到了正式游行的时刻,他们享受的也是最特殊的照顾:不仅在集结现场有专位让他们休息,还有301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贴身保驾。他们将登上的那辆高高的“浴血奋斗”彩车,是唯一一辆停靠在集结地旁边的车,就为了方便他们不用步行就近上车。
“在那里等候的几个钟头里,尽是照相了,没有别的。那么多人都是主动找来,我坐在椅子上,不断地站起来,反正我也不怕站。”一度不愿照相的孙明说起来还是觉得很高兴。
真正激动人心的一刻还是在检阅正式开始的时候,当老兵们的第一辆彩车抵达天安门时,孙明看见观礼台上所有的人集体站立向他们致敬,那种庄严与尊重令人动容。那一刻,他清晰地看到城楼上的胡锦涛主席也向他们举手敬礼。
“那时候觉得心里挺痛快的。”孙明这样干脆地形容自己感动的心情。
孙明向天安门城楼敬礼的情景被电视直播的镜头捕捉,传递给亿万观众。和他一样激动和感动的,是那些没参加检阅的老战友们,大家纷纷给他打电话,说:“挺光荣的,你是代表我们通过天安门!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啊!”
孙明因此感慨万千:“我从小和日本人打,和国民党打,没想到能活到现在,最后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还能参加国庆游行,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我们虽然流血牺牲了那么多人,但是大家今天还没有忘记我们。这个是光荣的,也让我更加思念那些为共和国献出了生命的烈士,他们连新中国成立都没有看到,我代表的也是他们。很荣幸啊!”
他明白,他和战友们出生入死的经历,不仅属于自己,也是共和国的记忆。
勋章的故事
-百团大战
孙明是山西武乡县人,12岁那年因为给地主放牛时丢了牛,不敢回去,正遇上八路军129师陈赓任旅长的386旅经过,遂投了军。那是1940年,彭德怀正在指挥百团大战。年少的孙明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战士,抱着把鬼子赶出中国的理想,跟着部队投入了地雷战。
百团大战主要打破袭战、游击战,体现的正是毛主席提出的打人民战争的思想。当时我们的军力和装备与日军相距悬殊,然而军民一心,“有机会就和鬼子正面打一下,没机会也不能让他们占领我们的根据地,所以我们部队就是破坏道路和桥梁,四处埋地雷。”孙明说。
-上党战役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一边和谈,一边让阎锡山部队挺进解放区根据地,占领晋东南。当时毛泽东主席正在重庆进行谈判,上党一役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的安全和谈判的局面。
当时17岁的孙明,已经从警卫连战士成长为排长。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他所在的连队接到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在老爷岭坚守三天三夜。“那次战斗打得非常残酷,我记得我的排原来有32个人,最后完成任务只剩下9个人,其中两个还是伤员。”老爷岭战斗使他荣立三等功,他也第一次充分体验了正面战争的残酷。同时他善战、英勇、顽强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现。
上党战役最终胜利了。时隔几十年,孙明印象深刻的是阎锡山的士兵“缴枪不缴水壶”,“他们把枪都扔地上了,水壶都背着跑,我们也追着他们跑,要把水壶缴过来。”当时晋东南地区缺水,水可是珍贵东西。
-平汉—伏牛山战役
上党战役之后不久,国共和谈破裂。当年10月,蒋介石提出“3个月打通平汉线(北平到武汉一线),半年消灭共产党”的方针,调集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平汉战役(也称邯郸战役)打响。孙明难忘的是,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我军虽漂亮地打了胜仗,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我们兵力比他们少,武器没他们好,所以讲的是‘兵不厌诈’,把他们拖累、拖垮,然后消灭。”1947年陈赓、谢富治兵团在伏牛山打的胜仗,尤其是突破黄河防线和攻打洛阳让孙明记忆深刻。
“8月22日渡的黄河,正是汛期,那个水厉害啊!陈赓让人推了个大石头到河里看看水况,结果那个石头漂出去100多米才沉。”孙明当时是连指导员,他带着士兵,身上绑着葫芦,在国民党军队猛烈的炮火中渡过黄河,在被冲出20多里路的对岸重新集结的时候,12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90人。
1948年3月,孙明参加了攻打洛阳的战斗,守城的是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国民党王牌军青年军206师。孙明攻打西路,正好在龙门石窟边上,他们得到命令是,伤亡再大也要保护古迹。因此不能开炮,他们只能爬到屋顶上打,想法攻进去。孙明说:“打洛阳是解放战争的第一次攻坚战,伤亡共计一万多人。”
很多白天还一起吃饭的战友,晚上就没了,一个连打完了,最后集中起来只剩9个人。孙明还记得他和炮兵连长一起去开会,走在路上聊天,那个连长踩上了地雷,天上落下一片肉块雨,人就不见了。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共产党的部队却有一项规定:不准丢下一个伤员。如果一次战斗下来,一个连队中丢掉一个伤员,那指导员回来就不用当了。
-淮海战役
打下洛阳,是为淮海战役做准备。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由于营长英勇战死,立了功的孙明当上了营长兼教导员。那年,他20岁。
他打过很关键的宿县战役,国民党著名的王牌军黄维军团用汽车推到壕沟中筑起坚不可摧的汽车阵,他和士兵们硬是在寒冷下雪的冬天靠挖地道打了进去。他曾经被炸塌的泥土深埋,三分钟后才被挖出来,捡了一条命。而他的战友们也在这场战役中不断离开,也不断有俘虏补充进部队。原来他可以叫出营里每一个人的名字,但很快连班长排长的名字他都叫不出来了。
他说:“国民党有些部队也是很能打的,不是像原来电影里那样一冲就垮,我们正面打过,也拼过刺刀,他们也厉害。我们的伤亡大,他们的伤亡也非常大。”但是眼见着伤亡,战场上的士兵却顾不上伤感,孙明说:“我们是幸存者,很幸运。但是战场就是这么残酷,我不消灭你,你就消灭我,战场上是没有第一第二名的。”当两军遭遇的时候,尤其还是国民党军队装备占优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冲,用智慧和勇敢冲,冲出去才能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让孙明体会最深的就是民心的向背:“我们全靠老百姓抬担架,供粮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还能吃大包子。国民党的黄维兵团就没饭吃,只能靠南京的飞机空投锅盔,经常大部分吃的投不到他们的阵地上,他们也不敢出来抢。”他因此感慨:“毛主席‘打人民战争’的思想就是对,不光是过去,现代战争的武器发展得再高级,最终的胜利还是得依靠人民。现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不也是要依靠步兵在陆地上打吗?”
-渡江战役
淮海战役之后,百万大军过长江。孙明所属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纵队在安徽望江进行了三个月的水上练兵,于1949年4月打响渡江战役。“渡江跟过黄河不一样,容易多了,我们22日晚上船,不到12点就过去了。”虽然仍然有国民党的炮火拦截,但此时解放军的火力已经大大增强,再加上人民极大的支持——连伤员都有老百姓负责抬回来,部队专注于战斗,渡江战役基本上打得顺风顺水。
战斗胜利后,孙明缴获了一块手表。从前做营连指导员,指挥战斗要看时间,他整天拎着一个马蹄钟,如今第一次戴上了手表,他高兴地到照相馆拍了一张“渡江纪念”的照片。
-解放大西南
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孙明还在南下的大军里奋勇解放全中国。他只记得,10月14日解放广州后,陈赓将军检阅了入城部队,但是在佛山激战正酣的他们也没有机会参加。
之后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孙明和部队便进云南,一直打到了西双版纳。他们遇到的是新问题,山中的瘴气、疟疾、蚂蟥的侵袭,以及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习惯等问题。部队不得不让每个将士抽烟,来对付瘴气。中央指示解放大军要将国民党李弥军团的残部消灭在境内,绝不能越境作战。“但是我们经常追着追着就出国了,国境线非常不明显,于是赶紧撤回来。”孙明笑说。
1952年,孙明被调回北京,那时的中国已经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社会建设图景了。
幸运
◆采访手记
一开始联系孙明要求采访的时候,他回答得很谦虚,说他在过去的战争中只是营团级以下的基层干部,也没有指挥过多大的战斗,可能不值得说什么。然而,正是像他这样甚至是比他更底层的一兵一卒的点滴奋斗,才一砖一瓦砌起了新中国的长城。国庆“浴血奋斗”彩车上的18个老兵,告诉人们的不是一个个英雄如何了得,而是不忘记一辈人、一段历史与今天国家兴盛的关系。
孙明总说自己幸运,战争中,太多的战友离去,他家乡的村子里共有70多人参加了解放军,胜利后回乡的只剩两个,除了他,另外一个人还缺了一条腿。他说战争中排长级的士兵伤亡得最多,但他在当排长的时候,因为投弹能投73米远,是部队看重的战斗骨干,因此在特别艰苦的战争中他曾受到保护。而在后来各种严酷的战争中,他多次负伤,却每每死里逃生活了下来。据说,那与他特别勇敢机智有关。但目睹了众多牺牲,他不夸耀自己,只说幸运。
他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享受到了胜利的果实,上了大学,做了工程兵的将军。1964年,我国著名的全军大比武举行时,就是他一手抓的。
在军队几十年,他经历了许多次国庆阅兵典礼,天安门旁的红色观礼台和灰色观礼台他都坐过。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的时候,他还参加领导了步兵方队的训练工作,那一年他的儿子红勇也成为装备方队的一员接受了检阅。
但是哪一次国庆的经历,都没有今年这一次这么让他激动:他站在18米高的彩车上,身后是一群人和他一起自豪地接受检阅,接受所有迎面而来的敬意与尊重。仿佛这一辈人一生的奋斗与艰苦,都因为他以及那17位老兵的那一刻,焕发出最辉煌的意义!(刘净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