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培养一个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精神和品格,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必然面临着文化转型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东莞市政府的部长办公室,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对记者侃侃而谈。窗外不远处是近年建成的东莞玉兰大剧院。在这座以一袭弗拉门戈舞蹈旋转的少女裙摆为造型的建筑里,东莞市民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国内外顶尖的音乐剧。这是东莞市政府于2001年提出的“三城一都”的文化构架之一,“三城”则指的是“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相比“音乐剧之都”的高雅,“三城”更是为普及群众文化而建的。
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几公里开外毗邻东江的东莞文学艺术院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全国首家地级市文学艺术院,该文学院总投资2500万,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84平方米,由作家工作室、学术报告厅、培训教室及其它配套性服务设施组成,自去年年底正式启用以来,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东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詹谷丰动情地说:“我们的文联有固定场地、有活动经费、有专职工作人员。不说远远走在各地级市前面,即使放在全国,都是不逊色的。”
对文化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并非只是为了提升城市表面的文化形象,更高的目的在于加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和筑巢引凤的一种构想。王道平表示,东莞发展得那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务实。“我们不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喊加强文化建设。然而,不少地方仍遵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数。文化成了发展经济的附庸。我们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东莞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
然而,“巢”筑好了,“凤”从何来?很显然,得益于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之外,这主要源于文化机制的创新。王道平说,在整个文化建设中,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搭好总体框架之外,总体上是放开的。“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文联也不是政府的衙门,而是一个作家、艺术家们的服务机构。文化精品是用钱买不到的。重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加强改革创新、体制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正是基于以上意识和思考,早在2001年,东莞市就提出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拿出当年抓经济建设的劲头,实施学习型城市创建工程、现代市民塑造工程、城市亲和力强化工程、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城市现代传媒建设工程“五大工程”;建设“三城一都”,通过市、镇街、村、企业、个人“五个轮子一起转”,构建起了一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新城建设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东莞的文化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今年我们的文化周末‘九个一’系列工程还获得了文化部创新奖!”王道平信心满满地表示。
对此,作为东莞市文联主席的林岳深有感触。他说,文联的发展与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换另外一个人来做文联主席,他照样能干得好,这并不是我故作谦虚。正因为这样,我要拼命地干,干一件是一件,哪怕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上。抓住这个大好的发展时机,让东莞的文学和艺术有大的跨越和进步。否则,我是辜负政府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有辱使命。”“是有人在说什么‘文学边缘化’,但在东莞你感觉不到文学的‘边缘’,我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是文联主席,在我在职的时间里,我有这个责任为他们做更到位一点的服务,让文联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林岳表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生态,即使没有那位长安职中业余画家的信,把新莞人作家、艺术入户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也是迟早的事。“东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打工人口近千万,是全国打工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2007年,打工群体被重新命名为‘新莞人’。东莞也是‘打工文学’的策源地,在市委政府的指示要求下,文联还成立了‘打工文学创作培训中心’,一批新莞人作家、艺术家迅速崛起,为城市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在东莞安家落户创作好的平台和条件,我们义不容辞。”
本报特派记者傅小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