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藏品不足是最大的痛 现在“空空如也”——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恭王府藏品不足是最大的痛 现在“空空如也”
2009年10月30日 11: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4年9月15日,毓嶦老先生(左一)将珍藏的一幅恭王府字画递交到工作人员手里,这幅字画是恭王府管理中心获赠的第一件王府文物。新华社记者李石磊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圆明园日前启动“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目前这一“摸底”调查正在进行,并不断取得进展。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流失了多少?又流失到了哪里?没人可以说清。而对于另一座文化遗址恭王府而言,这些问题同样无法说清,文物不足更是“最大的痛”。

  恭王府最初是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的私宅,后几易其主,留下多元文化遗迹,有“一个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称。曾一度宝物熠熠、朱印累累的王府现在却“空空如也”,偌大的王府博物馆,也仅有几千件藏品“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旧藏”改。

  “现在的藏品很可怜”

  游客来到恭王府,都会对恢弘精美的建筑群落赞叹不已,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曾经的富丽陈设和丰富收藏都已不复存在。晋代陆机《平复帖》、唐代韩斡《照夜白图》等古代书画史上的名迹都曾珍存府内五十余载,而在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中,恭王府内所有可移动物品几乎全部荡然无存。

  据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介绍,恭王府的文物历经两次大规模流失:第一次是肃清和绅、抄家籍产之时,也因此有了“和绅跌倒,嘉庆吃饱”之称。第二次是1912年,小恭王爱新觉罗·溥伟一方面迫于生计,一方面想复辟清朝政权,急需活动经费,只能将昔日珍藏一次性卖给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从而流失约2000件文物。

  1913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举行的两场恭亲王藏品拍卖会,使恭王府珍宝流散异乡。“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按图索骥,但收获不大。”孙旭光说。目前确切已知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30多件恭王府家具;书画中最著名的是陆机的《平复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照夜白图》,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的《告身帖》……

  “要建立遗址类博物馆,藏品是很大问题,没有藏品,历史原貌很难体现。我们现在的藏品很可怜,只有几千件。”孙旭光说。

  “大海捞针”般的回收

  恭王府文物搜集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虽然已将搜索范围扩大到整个清代王府,但仍如大海捞针。所追踪的王府瑰宝包括两方面:一是恭亲王真正用作收藏和鉴赏的古物,二是恭王府日常使用的物品,包括生活用品、艺术品和装饰品等。

  文物藏品的搜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线索。孙旭光介绍,从2004年起恭王府就面向全社会征集有关文物。除国家拨款约2亿元用于“寻宝”外,恭王府管理中心每年也拿出至少500万元奖励捐赠者,当时反响比较热烈。

  孙旭光说,但这几年看,征集效果不太好。真正的王府旧藏没有征集到多少,反而出现了假文物。2006年2月的一天,几张照片寄到恭王府,拍的是一个祭蓝粉彩梅瓶,其中一张足底特写照片证实,这是一件专门针对恭王府定制的假文物,警钟由此敲响。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找到线索,也由于经费和渠道问题而很难收回。“一件藏品动辄几千万元”,经费远远不够;另外,作为国有文博单位,恭王府收藏必须谨慎,在取得渠道上有很多限制。“我们现在只能提倡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更多关注王府文化的建设,把藏品捐赠出来,这样藏品一是会有很好归宿,第二也会得到很好保管;而恭王府也会给捐赠者比较丰厚的奖励。”

  “一味回避不是办法”

  王府珍藏因为所遇人和事的不同而有了不同命运,有的毁坏消失,有的找到永久归宿,但大部分漂流海外,归期杳杳。“恭王府最大的痛就是文物的不足。”孙旭光说。

  当记者问及恭王府会不会像圆明园一样,启动大规模寻宝行动时,孙旭光说,等基础条件完善后,恭王府明后年打算进一步开展征集活动,引起社会上的更多关注;同时,也会作经济上的准备,在具备资金和机会成熟的条件下进行收购。

  而对于是否会通过拍卖来获得藏品的问题,孙晓光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国有博物馆从拍卖行取得文物收藏品的方式有争议。我认为,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物流通速度越来越快,拍卖是种很重要的方式,是市场的风向标,一味回避不是办法,但是怎么做到既能达到目的,又能避免市场风险,这是个策略问题。采用代理制、定向拍卖等方式,我认为可以考虑。原则上不应堵住这条路,而且实践证明,大量有价值物品确实在拍卖行。”

  (未民 舒静)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