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葬身之所"传说多 蒲松龄也写"曹操冢" ——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曹操葬身之所"传说多 蒲松龄也写"曹操冢"
2010年01月04日 10:4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岁末年初,有关曹操墓的消息夺人眼球,轰动伴随着争议,风波迭起。

  本文不涉及对新发现的曹操墓的真伪判断——暂且让我们回到历史上,看看有关这位名人葬身之所的种种离奇传说。

  2009年岁末,在河南安阳附近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公布,引起全国轰动,争议迭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写成一位奸雄。他的葬身之地一直是千古之谜,有七十二疑冢之说,相传曹操自知杀人过多,怕死后被人掘墓,遂设七十二疑冢,使后人不能找到。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写道,曹操临死前“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这说明至少在明初,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经很流行了。

  有研究认为,自宋朝开始,出于政治的需要,曹操的形象越来越负面,尊刘抑曹的思想深入人心,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曹操性格多疑,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玄乎一点,似也可信。而且他生逢乱世,自己就盗过王侯墓以资军用,因此给自己多造些疑冢以避盗墓贼也合情合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地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古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曹操墓,除了七十二疑冢外,还有许昌城外说、铜雀台下说、漳河水底说、磁县彭城说、鹤壁石林说、安徽亳县说等众多说法,但都没有结果。

  正因为此,长久以来,关于曹操墓的传闻很多,且越来越离奇。《聊斋志异》中有《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曹操冢》的故事也并非蒲松龄凭空想象,很多明清笔记中记载了曹操墓的发现。笔者早年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为内中多鱼,乃由隙入,只见石板下有石门,门内尽是美女遗骸,一石床上卧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记此乃曹操。因以水银敛,肌肤不朽,众人磔裂其尸而出。比《曹操冢》离奇多了。

  再让我们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说的。正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关于他的墓地,《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兼容。”《三国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西门豹祠。

  中央电视台4频道的《走遍中国》2009年曾播出《寻找曹操墓》的专题节目,文物工作者们首先以西门豹祠为参照物,但年代久远,已不可寻。

  其次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发现曹操遗令,除了《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还吩咐他的妻妾们在铜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奉,逢每月初一、十五上午,向灵帐奏乐歌舞。同时,遗令还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应当是《三国演义》描述的来源。文物工作者们又以铜雀台为参照物寻找,但同样没有结果。

  最后,节目又提到多年前发现的一块后赵时期鲁潜墓志,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但是由于鲁潜墓的准确位置也不是十分确定,因此,《走遍中国》依旧没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墓。

  据报道,这次发现的曹操墓正在上述参照物附近。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曹操墓的发现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确认,但若是真正的曹操墓,不但破解了一个千古之谜,而且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 ◎马啸

  ◆相关新闻

  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曹操高陵”的真伪问题引发了一场风暴。有人迅速为当地的旅游开发算了经济账,“高陵”元旦就成了旅游热点。出面表态、回应争议的考古学家们坚称“证据足够”,并认为质疑者“外行”。

  主要质疑如:为什么说不存在“七十二疑冢”?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来历可靠吗?能作为核心证据吗?“魏武王”的称呼正确吗?为何曹操将墓地选址于此?为何此墓没有墓志?为何此墓没有机关?两副女性骸骨是谁?能否找到曹操的后人做DNA鉴定?

  针对这些说法,考古学家们一一给予回应,并特别指出“七十二疑冢”纯属传说。

  确实,考古是一门非常“专业”的“科学”,有些质疑也显得不太靠谱。但是也正因如此,“专业”才是取信公众的基础,而不是与公众沟通的屏障。◎小艾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