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下海求财” 高收入是遭人诟病一大原因——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林语堂“下海求财” 高收入是遭人诟病一大原因
2010年01月21日 14:5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图:林语堂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林语堂先生“下海求财”

  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人所共知。他拥有高收入,也是遭人诟病的一大原因。

  那时,上海的文化出版业竞争很激烈,打着各种旗号的刊物,多如过江之鲫,读者买不买账,得看有没有名作家撑场面。于是,名家作品是一稿难求,普通作家是数稿难发。

  初闯上海滩的林语堂,倦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想安安分分地靠爬格子吃饭,却发现这碗饭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吃饭问题成了头等大事。

  穷则思变,林语堂想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一稿两投”。同样的内容,写一份中文的,写一份英文的,这样,可以得两份稿费,不至于有道德上的限制。有人高度赞扬说,林语堂的中文,好到无法翻译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无法翻译成中文。

  不经意间,机会终于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周越然编写的《模范英文读本》,被选入教科书,赚了不少钱。林语堂看出这个市场很大。经孙伏园接洽,林语堂与开明书局合作出版《开明英文读本》。

  书籍上市后,市场反应很好,一个月内,加印好几次,连带着开明书局也兴旺起来。

  林语堂趁热打铁,一连推出《开明英文文法》、《英文文学读本》(上下册)、《开明英文讲义》(三册)等系列教科书。他还请画家丰子恺配漫画插图。他编的书生动活泼,课文和文法结合得很紧,颇受中小学校青睐。据林太乙回忆,林语堂每年可从开明得版税6000银元,按中国银行目前的比价,1银元等于20元人民币,也就是12万元。

  源源不断的版税,让经济窘迫的他,变成了上海文坛数一数二的富人作家。欣赏的人,赞他是“教科书大王”;不客气的人,说他是靠教科书起家的“暴发户”。

  林语堂离开《论语》编辑部,也是因为经济纠葛。

  《论语》是一群意气相投的年轻人一时玩笑而创办的。创刊期间,大家都抱着一个信念:杂志是大家说话的地方,能生存就不错了,谁也没有计较编辑费、稿费。

  谁知,《论语》出埠即大卖,邵洵美所辖的时代书店赚了一笔。出到第10期,林语堂找到邵洵美说:“既然杂志有了盈余,编辑和作家就不再干免费的活,得把报酬定下来。”后经协商,《论语》编辑部每人每月100元编辑费,稿费千字2元到3元,以时价看,算不得高。

  《论语》发行量越来越大,杂七杂八的交际事务,日益繁重。林语堂忙得焦头烂额。不久,林语堂提出,《论语》销量翻了一倍,编辑费也得相应涨到200元。林语堂自认为合情合理,时代书店总经理章克标气冲冲地向邵洵美抱怨:“语堂这么搞,分明把《论语》当成自家的菜园子,重利轻义,是一个门槛精。”邵洵美不愿插手,毕竟他是书店的老板,他说:“你看着办吧。”

  章克标拿这话当尚方宝剑,对林语堂的提薪要求,态度十分强硬。林语堂最受不得闲气,想着自己一手打响《论语》的招牌,却落得里外不是人,言词上颇多不逊。

  刚巧,良友图书公司准备办刊物,盯上了林语堂,开出编辑费每月500元,并提供专业办公室一间的优厚条件。林语堂便脱离了《论语》编辑部。

  林语堂在收入上斤斤计较,可是,该花的钱,一点都不吝啬。

  抗日战争期间,林语堂为难民多次慷慨解囊,还以每年720法郎的花销,收养了6个孤儿。

  他还雇人为老家板仔村民修学堂,买低洼田地挖大鱼塘,买田园,并且买台湾的甘蔗种苗、柚子苗、树苗,给乡民栽种。

  林语堂教育女儿:“金钱藏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而不去帮助别人,钱有什么用处呢?金钱必须要用得有价值,又能帮助别人。”

  朱艳丽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