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台湾学者;
●他因《胡雪岩的启示》被企业家追捧;
●他以《易经的奥秘》传播古老的中华智慧
2009年12月26日,海口市人民大会堂。
76岁的曾仕强教授站在舞台上。身后蓝色幕布上,是他的巨幅肖像及红色标语“中华文化的管理智慧”。这是由北航海南校友会主办的一次公益讲座,入场券向市民发放,其间还穿插了“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慈善活动。
操一口“漳普”——漳州普通话,手中不见一页讲稿,比起《百家讲坛》上的讲授,此时的曾教授言语更为诙谐幽默,挥洒自如,听众中有人笑得前仰后合。在全天近6个小时演讲中,掌声、欢笑声相伴始终。
就在曾仕强这边侃侃而谈的同时,在两千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在CCTV中文国际频道,值班编导将15集《易经的奥秘》光盘送上“播出线”。这意味着,是日起,每天一集的播出,将持续到2010年1月上旬;而其受众群体,也将覆盖到CCTV在全球“落地”的整个华语世界。
这似乎预示着,以“阴阳变易”、“生生不已”为圭臬的《易经》,在这岁月交关时刻,也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
中国是《易经》的民族,但“百姓日用而不知”。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还好,众人面前的曾仕强,没有甩出一串串洋文,反之,言谈举止倒有几分中国传统“师爷”的古意。譬如他对数字“九”、这个乾卦中的“老阳”,就具特别情愫。
39岁,是他的一道“命坎”。那一年,他升任正教授,“这在台湾也是很难得的,但是身体也快要报销了”。办公室在二楼,他要抓着楼梯才能爬上去,“感觉非常虚弱,头重脚轻,两腿无力。去医院检查,竟诊断出五种病”。而此时,他又被学校里一桩复杂的人际纠纷困扰,生气、想不通,筋疲力尽的状态下,休息半年。
此时,他的老父亲给儿子开出“药方”:“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呢?”新晋教授曾仕强称自己当时“蛮西化的”,他反问:“那个《易经》是人家拿来算命、看风水的,我是学科学的,根本不信这一套!再说,读《易经》和生病有什么关系?!”父亲只一句话相告:“你先读《易传》就明白了。”
2009年春,在北京、在CCTV《百家讲坛》录制现场,曾仕强教授将“何为《易经》”列为15集讲座的“首篇”。开宗明义:“《易经》为群经之始,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依次是“何为阴阳”、“何为太极”、“何为八卦”……布局谋篇,独出机杼,以致后来有人感叹:“原来《易经》还可以这样讲!”
其实,他遵循的正是老父亲的当年教诲:先易理、后象数,复制了他自己走近《易经》的有效路径,使全国电视观众得以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亲近这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懂”的千年宝典。
但是,长期以来,《易经》的确披着神秘面纱。江湖中人打着《周易》大旗“算命”;堂堂学府中的“易学”更因历史的原因而“断裂”,以致有人痛陈:“就是六七十岁的老年知识分子,也很少能了解易学为何物了”。
而在曾仕强看来,《易经》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不管你读过或者没有读过《易经》,你的所有行为都没有离开《易经》。它已经变成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我们生命当中的基因。”
在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伏羲“一画开天”,用符号一一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从伏羲八卦“无字天书”至“文王拘而演周易”,再到孔子及其弟子作《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阴阳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譬如:天与地、昼与夜、君与臣、男与女……宇宙万物均以阴阳“含括之”;再如“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变易思想,就体现在“祸福相倚,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样的“常道”即规律性认识中。
从儒家的中庸思想、致中和的理念,到宅居风水阴阳平衡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从诸葛亮排兵布阵到霍元甲习武健身的八卦掌、太极拳;从“天一生水”而得名的藏书楼到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天文律志、《九章算法》到一日三餐中的苦瓜、绿豆性寒属“阴”……而“易为医本”,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救无数人性命于水火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其医学原理均源于《易经》。故此,曾仕强说:“中国是易经的民族。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易经的道理中,但正如《易传》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
它已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文化。
站在受众认知事物的基点上,从生活细节切入,有人认为曾仕强教授的讲授得益于他“出身师范”。其实,更深层的、也能够为“中国是易经的民族”这一判断作注脚的是:他出身于一个易经的家族——他祖上客居漳州,而且世代为医。
登“坛”讲“经”者,带着他的前世今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