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图书达97万种 "浅阅读"读书营养流失?——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中国电子图书达97万种 "浅阅读"读书营养流失?
2010年04月23日 10:31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第1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2009—2010年度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出炉。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电子图书总量为97 万种,同比增长19.75%;国内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1.01亿人,超出2008年2000万人次。电子阅读的快速增长让年轻人有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但是,在电子阅读攻城略地赶超传统阅读时,其消遣性大于知识性的特质也引发了我们对阅读方式的思考。

  电子书库、微博晒书,阅读新风尚

  记者的几个朋友日前团购了一批容量高达320G的移动硬盘,每个人都为硬盘建了一个分区——电子书。

  其中一个朋友的电子书分区借用明代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名字。在分区里,他按照经典、历史、工具、畅销等名目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分类存储。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从“天一阁”里取几本书放到手机上。另一个朋友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了非常流行的“熊猫看书”电子书阅读软件,在手机2G扩展内存里面,存储了近 4000本图书。

  在上海惠普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的杨治国告诉记者,电子书的普及与阅读工具以及阅读软件的便利性直接相关。现在最流行的电子阅读工具包括智能手机、 IPOD、汉王阅读器以及PSP。阅读软件可以打开WORD、TXT文档,以及最常用的UMD电子书格式。技术成本也大大降低。以最为普及的智能手机为例,其价格已经降到2000元以下,某些国产品牌更是降到千元以下。

  与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相比,廉价的网络图书资源是电子书普及的根本原因。朋友说,他去年纸质图书几乎没买过,不过电子书已经读了七八本。

  电子阅读的流行,带动了新的读书交流方式,名人博客以名人的知名度影响了普通人的阅读取向。据了解,韩寒的博客在新浪排名第一,拥有3亿次的点击量,他提到的每一本书在跟帖中都会有回应,不少网友表示“还没读过,马上去买”!同样受欢迎的马未都与陈志武等名家博客上,他们在读的书或者推荐的书往往是粉丝和网友们的必读书。

  与博客相比,微博最近一年成爆炸性增长趋势。在微博上晒自己的读书心得成了一种新风尚。在媒体工作的孙庆先生,常常把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微博的方式贴在开心网的“记录”上,在他的带动下,他网上的朋友也开始晒自己的读书心得,圈子里形成了趣味相投的阅读风气。

  浅阅读,读书营养流失

  虽然电子图书与新阅读方式异军突起,但几乎没人认为电子书可以取代传统纸质图书,并且,很多年轻人依然喜欢传统阅读方式。

  昨天下午,在大众书局参加书香读书日活动的学生贾国华,捧着一堆人文社科图书在排队结账。他说,网上图书以畅销类居多,但一些较冷的人文社科图书则少得多,特别是需要精读或者与专业相关的图书,还得来书店购买。

  小贾的女友也存储了大量电子书,不过她也觉得,电子书只是增加了阅读的便利,但无法在上面做笔记——以前读纸质图书时,读到有感觉的地方她都会在页边白地方写下几句,这些在电子书上无法实现。

  江苏博亚桂冠图书文化有限公司朱海华经理认为,图书不仅仅是阅读对象,还是一件艺术品——装帧精美的图书蕴含着设计人员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没有了装饰艺术的美感,人们对书的喜爱会大打折扣。

  更有读者认为,电子书大多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概念炒作的赶时髦之作,无法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养分。马未都曾经称这类书为“伪书”,“伪书”的泛滥直接导致“浅阅读”的流行。法国一项针对青年人的阅读调查显示,经常用手机阅读的年轻人中,有近20%不知道莫泊桑和雨果的代表作。

  并且,浮光掠影式的电子阅读,使读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成为与娱乐类同的消遣。“阅读而不加入思索,其实是眼睛代替大脑成为简单浏览内容的‘读卡器’!”南京金陵中学郑善萍老师说,她担心这种阅读方式不仅不能锻炼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甚至使人懒得思考。

  如何让读书回归获取知识这一目标?南航社会学副教授张杰认为,电子阅读的优点是让阅读变得便捷、轻松,缺点是内容不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传统阅读则给读者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并让阅读延伸至理性判断和思考的层面。他认为,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应该相得益彰,人们才能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让读书回归到获取知识的轨道上来。因此,应该更提倡精读一本书的计划。他介绍说,国外有过一项很有趣的阅读计划,即一年读一本书,并且做笔记。如果一个人从20岁开始这样做,那么到70岁时,他可以精读50本书。一个人如果一生精读50本书,那他的知识积累是相当可观的。

  选好书,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

  在今天,面对如汪洋大海般的图书,有什么方法可以快捷地找到有营养的书呢?

  南京大学图书馆方德生老师介绍,《中华读书报》和《读书》经常有图书排行榜,新书推介和书评,特别是《读书》,作为历史悠久的刊物,对普通读者的阅读选择有很好的帮助。此外,喜欢外文书的读者也可以在网上看《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图书评论专栏,《纽约客》推荐的图书也不错。

  一位媒体阅读版的编辑告诉记者,喜欢文学作品的读者可以关注国内外比较重要的图书奖,看获奖作品肯定错不了。她说,茅盾文学奖、姚雪垠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水平较高,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拉美文学奖、亚洲文学奖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家崔曼莉是个每天都要读书的人,她说读获奖作品是个办法,但不能迷信。如果全世界大师们都叫好的作品,读者自己不喜欢,那就相信自己的感觉。选择书,她坚持要自己翻一翻。“好书可以抵达心灵,打开来,翻一页,细细读,我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作为学者,张杰建议读书不能光迁就自己的爱好。“不仅要读自己喜欢的,也要读自己不熟悉的;既要读些经世致用的图书,也要保证一定量的非功利性阅读。今天,我们读报纸读新闻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如果我们能像读新闻一样习惯而自觉地去读书,那全体国民素质将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本报记者 徐 宁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