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1时,央视新闻频道、第四套和第九套频道对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进行第二次发掘直播。考古队打开了从未与世人见面的二号舱,大量青花瓷文物出水。
16日下午1时,9名潜水队员先后下水。下午2时20分第一批文物出水。从二号舱中出水的文物品种与之前出水的相差不大,大部分是青花大盘。据了解,目前沉船只出水了疑似种子类的有机物,迄今未发现人类骸骨。专家介绍,这是因为经过400多年海水侵蚀,有机物很难保存至今。
以往文物出水时,先由潜水员将文物放到吊篮内。为了防止吊篮晃动撞碎文物,考古队选择使用周转箱加上配重吊送文物。吊篮里装了6个周转箱,打捞到的文物先放进周转箱,上面还盖了一层防护网。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级瓷器鉴定专家陈华莎,从当天出水的青花瓷里挑选了“玉”字盘、人物盘等10件有代表性的瓷器,对纹饰内涵做了详细讲解。经过研究认为,从出水瓷器的图案、文字、器形、纹饰等上看,这些瓷器无不透着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据此判断“南澳I号”去往的目的地不是非洲、欧洲,应是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儒家文化圈地区。
“玉字盘”
陈华莎介绍,此次出水的瓷器发现了盘子上带有“玉”字的瓷盘。这也有儒家典故。春秋时,孔子和学生子贡有段对话,子贡问老师为什么君子器重于玉。孔子回答说是因为玉质温润,比喻君子的仁爱之心。“君子比德于玉焉”,是中国人器重玉的观念。
“米芾拜石”人物盘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介绍,这个“人物盘”来自福建漳州平和窑,主要用于盛装食具。盘中画的是北宋“米芾拜石”的典故。
米芾是北宋书画家,非常喜欢收藏奇石。有一天他在河边发现一块1米多高的石头,便将其搬回家,穿戴整齐后向石头礼拜致敬,并把它称为兄长。后人们便把这叫“米芾拜石”。古人喜欢用石头的坚硬来比喻人的志气。
(记者 林明声 林鸿)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