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档理由
上周六,重庆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周世武在重庆图书馆开讲《重庆恐龙的故事》,吸引上百市民前往。与此同时,一场国内最高规格的恐龙展,在重庆科技馆如火如荼举行。2010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期间,重庆掀起一股恐龙热。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周世武与自然博物馆现任馆长欧阳辉异口同声说:“重庆是一座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
重庆恐龙家族都有哪些重量级恐龙?上亿年前,恐龙称霸的重庆是什么模样?在两位古生物专家的引导下,本期“重庆珍档”独家披露重庆恐龙档案,为您揭开重庆远古恐龙世界的奥秘。
主城是个恐龙窝
山城为啥恐龙多
8.2万平方公里内共有化石点40余处,较完整的恐龙化石近10具。
“重庆可以说是一座恐龙之城。”从事恐龙研究40多年、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周世武介绍,四川盆地是亚洲甚至世界恐龙最密集的地方,自贡和重庆是其中最密集的两大地区。重庆恐龙虽没有自贡数量多,但分布面广,种类丰富,有不少享誉世界的明星恐龙。在重庆8.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大部分都发现过恐龙化石,全市共有化石点40余处,较完整的恐龙化石近10具。
更神奇的是,重庆主城竟是恐龙密集分布的地区。周世武说:“在一个大城市,像重庆这样发现这么多恐龙化石,可说是绝无仅有。”渝中区朝天门、鹅岭公园、捍卫路、大田湾、上清寺的人民小学、五一路,南岸区铜元局、市第五人民医院,江北区大石坝、猫儿石,北部新区大竹林,九龙坡区马王场,北碚区金刚碑、澄江镇、同兴等地都发现或发掘过恐龙化石。
周世武掰着指头数:蜥脚类恐龙有合川马门溪龙、长寿峨眉龙、神州巴渝龙;兽脚类恐龙有巨型永川龙、上游永川龙、南岸永川龙;剑龙类有江北重庆龙;蛇颈龙类有澄江渝州上龙(一种淡水爬行动物,恐龙的远亲)等。此外,还发现过一大批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如重庆蛇颈龟、维氏中国鳖、重庆西蜀鳄、万县似卞氏兽、大竹重庆鱼等,种类繁多。
山城为啥恐龙多
1.35亿年前遍布沼泽和湖泊,气候炎热潮湿,森林密布,是恐龙生活的乐园
重庆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恐龙?周世武说,侏罗纪是恐龙生活的主要时代之一,重庆主城恰恰就是一座“建在侏罗纪地层上的城市”,目前发现的恐龙,绝大部分出自侏罗纪时代。
“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时代,我们脚下还不是崇山峻岭。”周世武说,那时的重庆遍布沼泽和湖泊,气候炎热潮湿,岸边森林密布、灌木丛生,是恐龙生活的乐园:鸟脚类恐龙性情活跃,在林间奔跑累了、饿了,就停下来用喙采集植物。剑龙类恐龙全身长“刺”,不仅背脊上排列两行尖锐的骨板,尾端还有锋利的剑棘,它们挑植物的嫩叶为食,受到威胁时才用“刺”来防御。蜥脚类恐龙喜欢成群结队,在毗邻湖滨的平原出没,虽块头最大,体格强壮,但脾性温和。
其间,因种种原因死去的恐龙逐渐被深埋地底,成为侏罗纪地层的一部分。然而,四川盆地一直不断抬升,加上亿万年风化、雨水剥蚀,比侏罗纪更晚的如白垩纪等地层被削去不少,侏罗纪地层成了人类活动能够接触到的地层,因此,人们在修楼、修路、修水库等深挖地基时,不时发现恐龙化石。上清寺人民小学修楼、大田湾建体育场发现的恐龙化石,都属这种情况。
但在巫山、巫溪、奉节、城口等三峡库区,却从没发现过恐龙化石。“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周世武说,当地普遍是石灰岩地质,这是海水退出后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恐龙喜欢选择湖泊、沼泽岸边定居,因此,当地不可能有恐龙出没。
重庆恐龙明星多
有东方巨龙之称的合川马门溪龙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巨型恐龙,也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
周世武介绍,恐龙主要有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剑龙四大类,在重庆都有化石发现,其中不少是享誉世界的明星,如中国首次发现的肉食恐龙永川龙、东方巨龙——合川马门溪龙等。
现任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介绍,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肉食恐龙化石仅见到零星牙齿、少量破碎骨骼。为此,国外曾有人称:“在遥远的侏罗纪,中国只有素食龙,这是造成中国人性格软弱、逆来顺受的原因。”
1972年、1977年,重庆相继发现永川龙化石,推翻了这一谬论。当年参与永川龙发掘的老专家龚廷万,向记者追述了30多年前令人激动的一幕。
1972年,永川西郊,一条公路断壁上,施工人员发现了一段奇怪的石头,专家现场查看发现,是肉食龙化石。遗憾的是,因施工采用了爆破方法,化石受到很大损害。专家们好不容易才将化石碎块粘成一个恐龙头:“长约1.1米,比北美著名的跃龙的头长了20厘米。”
5年后,在距巨型永川龙约20公里处,再次发现肉食恐龙,这具被专家定名为上游永川龙的化石非常完整,连最难保存的头骨都几乎完美无缺。至此,中国肉食恐龙终于得到世界认同。
有东方巨龙之称的合川马门溪龙,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巨型恐龙,也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被誉为中国恐龙的明星,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博物馆都有其复制品。1985年,阿联酋筹建国家博物馆,曾出价3000万美金,想把合川马门溪龙收入囊中,充当镇馆之宝。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