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社会起带头作用,他有意让女儿“归队”,到学校当一名教员。从1995年至今,陈伟华已经带了4届高三毕业班了(每届从高二带到高三),其压力之大、工作之忙可想而知。
陈云和于若木有五个孩子,三女二男。尽管身居高位的陈云日理万机,工作繁忙,但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两条基本原则就是“读好书”和“做好人”。据大女儿陈伟力回忆:还在她六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就特意叮嘱她不要说是谁的孩子。儿子陈方上中学时,一次因急用从陈云秘书那里取了父亲的工资去买东西。陈云知道后问儿子:“我的工资谁给的?”“人民给的。”“人民给我的工资,你为什么用?”“我是你的儿子,你是我爸爸。”“记住,节约一分钱是节约人民的钱,我看你的行动。”陈方点点头,以后再也不随便用钱了。三女儿陈伟兰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言传身教,至今难以忘怀。尤其是父亲在“文革”中身处外地挨整时,伟力和伟兰分别给处于人生低潮时的父亲做饭,更加深切感受到父亲的胸怀。
父亲一生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孩子们。陈元在父亲的指导下,从初中开始看《参考消息》,阅读《马克思传》,高中和大学阶段自学哲学,通读《资本论》,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二女儿陈伟华当了十年的乡村女教师,陈云在信中经常鼓励她:“你虽然已开始工作,但还年轻,坚持下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的。时间有限,每天要挤时间学。”同时还叮嘱女儿,要注意保持,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越要坚持下去。
陈伟华说:“陈云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一次她很想家,走了几十里山路,从郊区冒雨赶回家时,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应该回去。孩子们的功课缺不得,安心在那儿教好书、育好人。”当晚,父亲又和女儿促膝长谈,从作为一位革命者的理想和追求讲到如何走人生道路,从自己的经历讲到年轻人的成长,鼓励她在乡村好好干下去,干出好成绩。他对女儿说:“你们就得自己到社会上闯一闯。特别是女孩子,要想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一定要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第二天一大早,陈伟华就赶回了怀柔山区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伟华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农村的大家庭里,也融入了学校的集体之中。每次回家,她都要东奔西跑,为乡亲们代买东西。父亲知道后,高兴地对家里人说:“南南(陈伟华小名)每次回来,还要为老乡买东西,她也成了一个怀柔人了!”
在父亲的教育和党组织以及周围同志们的关怀帮助下,陈伟华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成长起来。1974年10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又被怀柔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父亲知道她入党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她,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发挥模范作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1977年恢复高考,陈伟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使她有了系统掌握中国和世界历史知识的难得机会,眼界更开阔了。1982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后来又被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抽调到广电部搞整党工作。在广电部工作的时候,陈伟华听说学校非常缺教师,师范学校招生困难,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陈云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专门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等实际困难,“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为了给社会起带头作用,他有意让女儿“归队”,到学校当一名教员。“你是师大毕业的,就应该教书。”父亲对伟华说。从国家机关干部到中学教师,这毕竟是人生角色的一大转换。考虑再三,伟华终于在1985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师大实验中学,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父亲知道伟华又当上中学教师后,非常高兴,专门把她叫到身边,详细询问了回到学校后的各种情况,鼓励她好好工作,当一名好教师。从1995年至今,陈伟华已经带了4届高三毕业班了(每届从高二带到高三),其压力之大、工作之忙可想而知。她的衣着打扮与任何一个中学教师相比都毫无二致。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