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2月12日电(记者 宗晨亮)“魂归大海”作为一种环保、节地的落葬方式,已经渐渐被更多的申城市民接受。为了更好地推广“殡葬文化”,申城将探索微量骨灰保存、DNA载体保存等全新做法。
12日,骨灰撒海20周年纪念仪式在上海滨海古园举行。记者获悉,自1991年上海首次尝试海葬以来,申城海葬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统计显示,开中国“海葬”先河的1991年,上海参与撒海的有287位逝者。到了2010年,共计有2100余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从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上海市累计举行162次海葬仪式,共有2万余份骨灰撒入大海,约75000位市民参加了亲人的海葬仪式。
为了加强市民对海葬的认同感,上海市民政部门不仅实施海葬补贴制度,而且创设海葬纪念苑、举办海葬典礼、海葬公祭等活动,力求普及“海葬文化”。
“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仍有八成以上市民首选‘入土为安’,他们主要顾虑亲人海葬后无处寄托哀思,”上海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吕春玲说。
对此,上海市民政部门透露,今后将逐步改进海葬模式,探索微量骨灰保存,以及保存头发等含逝者DNA的生命载体,使亲人存留精神寄托的载体。
参与互动(0) | 【编辑:卢岩】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