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厉以宁:广东可先行先试双向城乡一体化(2)

2011年03月08日 09:4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话

  推动双向城乡一体化文件正在酝酿

  南方日报:去年您在广东考察时,曾建议广东在从单向城乡一体化转向双向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先走一步。今年春节前夕,珠三角“绿道”全线贯通,从全新的角度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如何推动双向城乡一体化,您有怎样的建议?

  厉以宁:我知道(绿道),广东可以在双向城乡一体化方面做出试验。据我所知,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在酝酿出台专门文件来推动。

  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会进城,在“十二五”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变化:除了部分个体家庭外,从事农业的将是三部分人:一是种植能手,通过土地流转,租用或者转包别人的土地,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专业的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如我在调研时看到有茶叶合作社、柑橘合作社等;三就是城市居民设立农业企业,和农民订合同,按照一定的标准指导农户生产并收购加工,从长远来看,有可能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农业企业。在我看来,第三部分非常重要,因为食品安全要靠他们,大农业企业有技术,也要讲信誉,讲品牌。

  城里人带着资本下乡、技术下乡,而农村居民以土地入股,走工农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业效率,这个方法是对的。

  南方日报: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目前信贷紧缩以及用工和原材料成本的快速上涨,对很多民营企业造成了一定压力,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厉以宁:首先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重视的预期,是消费者预期,也就是通货膨胀预期,对物价上涨和通胀的程度很敏感。而经济学上,投资者对盈利前景的预期,却没人关心。

  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讲,他们感到用工成本上升,燃料价格上升,汇率也在上升,出口也遇到更多困难,盈利预期在下降,不愿意投资,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在国家的鼓励、支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和新36条的推动下,过去几年非公经济发展得不错,但这还不够,要注意一个问题,货币政策紧缩适可而止。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处在观望状态,弄不好就会滞涨。中国的“滞”和外国的“滞”是不一样的,外国的经济增长一般1%以下才叫“滞”,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到6%就是“滞”。

  南方日报:您曾提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加快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要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对于广东下一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厉以宁:广东应该成为全国熟练技工的输出基地。因为广东经济基础条件好,实习机会也多,广东的职业教育学院应该进一步发展,吸收内地的工人进行培训,向全国输出熟练技工。

  探索

  广东是先行者更是试验田

  每每有重大调研,厉以宁都要到广东看看,在他的眼里,广东是排头兵、先行者,更是试验田。广东对于厉以宁来说,是激发思想火花、实现先行先试、探索改革方向最好的地方。

  广东必须走出一条新路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中国的经济冲击在哪些方面?厉以宁多次走访了外贸依存度非常大的广东。

  “金融危机加快了广东转型升级的步伐!”经过反复深入的调研,厉以宁作出了判断:广东经济必须走出一条新路。

  在这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候,广东省委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顺应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全省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符合中央关于“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根本要求。

  发展的动力在于自主创新

  “展望今后的几年,中国经济的动力应该在于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这是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我们优势的领域。”十二五开局伊始,厉以宁就给出了前瞻性的判断。

  在厉以宁的眼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环保产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工业设计和创意是自主创新的重点产业。

  对于广东来说,创新驱动正是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十二五”开局第一年,广东将继续围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并实施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民生为本 富民为先

  “民生为本,富民为先。”厉以宁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还要有赖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是要通过就业,通过增加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再加上对于住房问题的慎重对待来实现的。

  厉以宁指出,主要靠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要继续把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税负少一点,融资问题解决得更好一点。还要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同时要提升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厉以宁的思想火花在广东得以积极实践。在之前的省两会上,广东旗帜鲜明地提出,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根本依归,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工程,是应对转型期矛盾凸显的治本之策。记者贾肖明 戎明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相关新闻: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