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3月31日电 题:海南“廖式”网论纵论天下受热捧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十数天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将在海南三亚举行。“金砖”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民族、宗教风貌如何?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版图中的位置有着怎样演变?
此间一知名新闻网站有一“廖逊评论”专栏,近期推出系列长文,对“金砖国家”进行一番“常识性”梳理,深入浅出,观点独到,引起许多网民跟帖。
《潜力巨大的巴西农业》、《“绿色革命”与“IT革命”》……随后发出的“廖式”系列长文,让网民觉得:“老廖真给力。”
“廖逊评论”2010年6月开栏以来已发出200多篇,时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几乎无所不谈,心胸阔、笔铿锵,有着“50后”特有的书卷气,在“帖子气”泛滥的网评世界很是彪炳。
廖逊何许人也?他是中共中央党史办原副主任廖盖隆之子,新华社原副社长李普之外甥。
1987年,37岁的廖逊还是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的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小政府”思想与当前经济改革》,引起高层关注;同年,他参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主持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负责设计海南经济特区“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构架。次年,他被留下来筹建海南省政府智囊——政策研究中心,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后调任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去年9月退休。
有趣的是,海南人认识廖逊,多不是因为他的官职,而是通过他的专栏文章。
1991年,41岁的廖逊在海南省政府政策研究中心主持工作,从研究人员到政府官员,既得志又失落。“舅舅来看我,说:不要被职业拘住,职业是职业,爱好是爱好,如果想在报纸上开专栏那就‘马上做!’。”
“很想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承下这现代文人传统。”1992年起,政界廖逊“跨界”开始“专栏生涯”,且报纸、广播、电视“通吃”,最多时一个星期五个文字专栏、两个广播、电视专栏。“有时候放下笔就去电台、电视台开讲,通过媒体和听众、观众互动,实在比坐机关爽快多”。
1992年“海南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他开出一档“廖逊开讲”评论节目,20年来即使出差也事先录制,播出从不间断。2010年电台更名“国际旅游岛之声”,这档节目却不更名。廖逊告诉记者:“有次在海南大学,一位学生跑来说自己是听着这节目长大的。这大概是专栏人最欣慰的吧。”
“我受舅舅影响最大,羡慕他拿起一笔一本,起身就去现场的‘自在’生活。直到去年退休,终于可以全心做这档子我喜欢的事了。”
廖逊如今的“现场”,就是他那“环壁皆书也”的宅子,就是架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3万来本书。“我每天清早5点起床做功课,为写2500字的文章读20多万字的书,午后交了卷就去健身房,不亦乐乎。”
“未来计划一国一国、一产业一产业读和写,把所看所想与网民们分享,看看这些播下的种子,将来能在年轻人的头脑里长成啥。”廖逊说:“想想都觉得有意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