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库尔勒10月16日电 题:一位农垦老人的荒漠化隐忧
中新社记者 王曦
“看着几十年开垦出来的土地被荒废掉,我们这些老农垦人心疼啊。” 72岁的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退休老职工李水旺1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达出对当地自然环境恶化的担忧。
16岁来到新疆,三年因舍己救人连续立功的李水旺在34团曾是一位名声赫赫的“老英雄”。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奋斗了50余年岁月,因而对这片土地有着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感情。在他看来,这些年当地虽然一直在搞防护林建设,但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成活率不算成功。”老人说,虽然每年春天都会在沙漠边缘种植大量林木,但由于后期的定时灌溉不能保证,因此就造成了“每年种,每年死”的现象。“种树的补贴力度虽然很大,但由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说到这里,老人的情绪明显有些激动。“管林子的人不好好干,那树肯定活不了,环境可想而知。”
据了解,由于缺水的缘故,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农垦区环境自2005年就开始急剧恶化,“沙进人退”问题尖锐。而老人所在团的几个连就因此被迫迁移,荒漠化土地高达几万亩。“尤其在08年,旱情最为严重。棉花还没到采摘季节,就发生了落铃现象。”
李水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新疆各地农业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用水量自然水涨船高。“上游地区放一口水泵就把水提前抽走了,下游就因此遭了殃。”老人生活的地方正好位于塔里木河下游,风头水尾所在,因此缺水的问题更加明显,而缺水则进一步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谈到这里,老人长叹一声:“再这样干下去,环境就毁了。”所幸这些年,兵团开始重视生态建设。
同时,兵团也遭遇到“人荒”。由于农作物减产,经济效益下降,大批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兵团“第三代”开始大量流失。对此,作为第一代农垦人的李水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却又无能为力。“人往高处走。外面的生活条件更好,所以这里自然留不住人。”
“看到上一代人拼命开垦的土地荒了,第二、三代人相继离开了,我们老一辈人心疼啊。”这个当年走着追了垦荒队90公里才得以加入队伍的老人有些哽咽。他说:“留住人的关键还是水的问题。有水才有环境,环境好了经济效益才能上去,这样新疆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