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张剑鸿:贵州石漠化情况治理前景广阔

2011年12月10日 1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贵阳12月10日电(张安安)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常务理事长张剑鸿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每年的降水量来看,贵州的石漠化治理相比黄土荒原地区的草原荒漠化要容易一些,只要找准方向和目标,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荒漠化治理一直是一个国际化难题,在北美洲、东亚及地中海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现象,其主要涉及土壤、植物、气候、水源、人类活动等多个领域。中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损失达2889亿元。张剑鸿告诉记者:“中国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牵涉面广的大问题,基金会起到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运营方面仍然在不断探索、尝试中。”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溶岩地区当前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尤其以贵州省最为严重。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张剑鸿说,要在贵州治理石漠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将这项工程当作一项产业,市场化运作,由企业带动农民,在生产的同时兼顾石漠化的治理,前景可期。张举例说,皂角树需水却怕涝,扎根深且牢,适合生长在坡度在27度以上的山地,生长寿命普遍在300到500年左右,结果数量多,没有储存、保鲜等成本及风险,是化工业生产的必需品,农民种植基本没有风险。如果在石漠化地区大量种植,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兼顾了石漠化治理。

  谈及如何理解“用地下资源换地面生态建设”,张剑鸿说,基金会在中国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她建议在拥有地下矿产资源的地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应将总收益的10%归入基金会,30%归入政府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剩下的60%才是属于企业的收益。“将收益的四成用于地面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这样就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开展。”

  “只有走企业化生产道路,让产业市场化运作,创造出客观的经济效益,农民、企业家才会相信产业化治理石漠化、荒漠化道路这条路是可行的。”张剑鸿说,目前中国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分布较广,需要的投入资金也非常大,除社会募集外,要更多地利用社会募集这个“输血”平台主动“造血”,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治理荒漠化问题。他说,从每年的降水量来看,贵州的石漠化治理相比黄土荒原地区的草原荒漠化要容易一些,所以只要找准方向和目标,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完)

分享按钮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