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12月14日电 题:厦门长“大”:从特区扩区到同城化
中新社记者 杨伏山
在历史长河中,30年只是一瞬,而1981年10月破土动工建设至今的厦门经济特区,跨越30年风雨历程,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时值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到来之际,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厦门要使城市格局从岛内一个“拳头”伸展为全市一个“手掌”,真正建成全域特区,实现创新、宜居、平安、文明和幸福等“五个厦门”战略目标。
从“拳头”伸展为“手掌”,表达的是做大厦门的雄心壮志。特区建设30年来,做大厦门的脚步从未停歇。
厦门长“大”,体现在经济增长、实力壮大,地区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7.41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突破2000亿元,30年平均增速高达17.4%,人均生产总值逾6万元,实际已跨进发达国家初期水平;也体现在建成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3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30平方公里。
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担任市长兼特区管委会主任的邹尔均,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回忆特区30年发展的历历往事,见证了厦门长“大”经历两次大“变身”。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视察厦门,对福建提出的扩大特区范围和建设自由港愿望给予首肯。当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从湖里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为厦门特区的发展创造空前机遇,带给厦门第一次大“变身”。
2010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福建并在厦门发表重要讲话,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仅仅10天之后,厦门市启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战略。同年6月,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从厦门本岛131平方公里扩展到全市岛内外1699平方公里,特区面积扩大12倍。
从此,厦门迎来具有历史性突破意义的第二次大“变身”:城市建设重点由岛内转向岛外,跳出过去发展目光局限于岛内100多平方公里土地,转而投向厦门全市。
集美、同安、翔安等岛外新区,从此大大加快建设步伐。在同安,记者看到一番景象:昔日偏僻山坡梧侣村,如今因地处开发建设中的同安工业集中区中心,已变身热闹非凡的商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叶志军向记者介绍说,受益岛内外一体化战略,这里由原本以农业为主的沉寂乡村,发展成为以机械制造、水暖厨卫、纺织服装等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对厦门而言,岛内外一体化战略远非终极目标。于伟国对此了然于胸:在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同时,全力推动厦漳泉同城化,加快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厦门市与同属“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泉州市的大都市区同城化进程,也已大大提速。今年9月8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厦漳泉联手推动大都市区同城化进程进一步深化,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
“同城化建设给人才交流、产业布局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多益处。”在厦门投资办厂、有“中国生物膜技术教父”美称的新加坡侨商蓝伟光如是说。已在厦门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益处的厦门日月谷温泉酒店董事长、台商陈信仲表示,厦漳泉同城化能帮助厦门突破瓶颈,获得更大发展。
厦漳泉同城化的发展机遇被广为看好:在推进厦漳泉同城化进程中,厦门经济特区担负更多“领头羊”的重任,势将开创更多可为之处、更大挥洒空间,而泉州、漳州等地亦将成为厦门特区发展的广大腹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