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12月25日电 题:外乡人的厦门故事
中新社记者 詹托荣 杨伏山
正在此间举办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成就图片展。25日,李文玲走进展厅观看展览,在近千张图片中无意发现习近平到他们社区考察的照片,令她喜出望外:“习近平副主席手上拿的剪纸‘福’字是我送给他的。”那是2010年9月6日,习近平考察厦门市高林居住区金安社区。
李文玲居住的厦门高林居住区,是厦门建设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计划建设住宅9000多套。厦门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中国第一部关于住房保障的地方性法规,积极推进高林居住区等多个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
李文玲是青岛人,她儿子是厦门市引进人才,住在政府提供的“人才房”,房子月租金不到500元人民币。2009年,李文玲因孙子出生,而来到厦门定居,“要离开青岛那天,我还在掉眼泪,不想走。”
来到厦门后,李文玲发现,有着“海上花园”之美誉的厦门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她慢慢喜欢上这座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开始惬意的厦门生活。
李文玲说,生活在厦门,她没觉得自己是外乡人。“厦门人不排外,在这边可以做我们喜欢的事,我们感觉很幸福。”她现在义务到社区小学教剪纸,喜欢唱歌的她也经常代表社区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此次图片展展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和优秀建设者光荣榜”,其中有一位洋教授特别引人注目,他曾游遍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最后选择在厦门长久定居。这位让厦门市民致敬的洋教授中文名字叫潘维廉,美国人,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也是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
“我到厦门大学学习中文时,学校已有一个外国人,后来他家里有急事回美国了,学校着急找一个洋鬼子,学校老师问我要不要教工商管理,我想一想就答应了。本想呆1年,后来2年、3年,现在23年,就不走了。”潘维廉风趣地称他结缘厦门是“意料之外”。
1994年,潘维廉率全家老小以厦门为起点,驱车直抵西藏后返回,行程4万公里,几乎踏遍中国内地。也正是由于这趟长途跋涉,潘维廉决定一辈子呆在中国,呆在厦门。如今,他和家人都把自己当成了厦门人。
“我觉得我在做梦。”作为厦门发展的见证者、厦门杰出建设者,1988年来到厦门的潘维廉十分惊诧厦门的巨大变化,他说,厦门今后的发展“难以想象”。
身为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授,潘维廉也经常“不务正业”,利用业余时间了解、考察厦门的历史文化,出版了诸如《老外看鼓浪屿》、《魅力厦大》、《魅力厦门》等中英文版系列图书,成为厦门的“魅力导游”。
记者看到,潘维廉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人物模型。格外喜欢孙悟空的他说,自己也属猴,以前就像猴子一样喜欢满世界溜达,去过的国家和地区达30个之多,但唯独厦门让他“不想再跑了”,他和妻子已准备在厦门定居一辈子。
作为中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1981年动工建设的厦门经济特区,30年间已从一个海滨小城飞速发展为国际花园城市,吸引了超过100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此打拼,也引进了600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在此创业。
厦门,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作为新厦门人,他们在此演绎不同的厦门故事,而融入厦门、建设厦门、见证厦门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1991年从台湾来到厦门创业的洪瑞昌说,一年一年看着厦门在改变,无论新厦门人,还是本土的厦门人,都在此融洽相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