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有学问
按照事先确定的“睁大眼睛多看,迈开双脚多走,竖起耳朵多听,开动脑筋多想,放开双手多写”的指导思想,几天时间里,同志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专题调研活动。每天都在奔忙中度过,下田劳动、入户走访、村上座谈、现场考察,白天劳动调研,晚上思考写作,还要抽时间到镇上往北京传稿件,天天忙到深夜。大家忙着、累着,但心情是充实愉快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小山村变成了大课堂!
陕北农村之行使我们懂得,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首要问题。战争年代,是老区农民群众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养育了人民子弟兵、养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时期,是农民承受巨大的“剪刀差”,支援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是农民兄弟充当先锋。农民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正是这些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在“三农”,这是中国最现实的国情。只有在与农民群众的真诚相处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愿望和要求,才能真正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才能培养群众感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找到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陕北农村之行使我们懂得,尊重群众意愿是群众观点的核心。调研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能否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能否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关键。要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既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又要面向市场,讲究经济效益,尊重市场规律;但关键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富县县委书记冯振东深有感触地说:“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指导工作,力度越大,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可能越深。过去我们基层干部做了许多逼着农民致富、替农民做主的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劳民又伤财。”
陕北农村之行使我们懂得,土地里长着最鲜活的经济学。调研组的同志大都是硕士和博士,来农村后才发现,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活生生的知识,一田一畦、一瓜一豆,都生长着学问。油松种植户陈大叔热情洋溢地向我们介绍说,油松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不仅成活率高、市场销路好,而且循环周期短、经济效益好。教科书里艰涩难懂的经济学原理,他讲起来像唠家常一样轻松自如,他的经济学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充满着泥土的芬芳。几天下来,我们不仅学到了大棚里的经济学、树苗里的经济学、烤烟里的经济学、果园里的经济学,还听到了农民关于“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和“合理规划产业用地”的希冀。土地里长出来的经济学,和农村经济一样有着蓬勃的生机,调结构的背后是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品牌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规模经济的背后是扩大收益的冲动。农民渴望发展知识农业,盼望早日实现城镇化,这不正是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吗?
陕北农村之行使我们懂得,构建和谐社会的真正秘密在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并不容易,西亚北非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是高的,但社会动荡不已;欧美国家经济社会都很发达,但抗议风潮此起彼伏。和谐的真谛在哪里?直罗镇给我们做出这样的回答: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这里的多数家庭为中等户,收入差距不大,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风好、干部作风优良是社会和谐的风向标。各村的支部书记都是致富带头人,率先将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为农民提供增收品种和传授技术。正是这些基层干部的率先垂范,才换来了老区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落实党的惠农政策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对于种粮直补、取消农业税和政府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等政策,农民赞不绝口。全镇还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建立了特困救助制度,党的惠农政策在这里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直罗镇自古民风淳朴,百姓厚德尚义、乐善好施,虽经千年历史,古风犹存,这为我们揭示了直罗镇绵延千年而不衰的内在秘密。
陕北农村之行使我们懂得,老区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到处都涌动着创造的活力。陕北革命老区,历史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苍茫的秦直道到厚重的石泓寺,从伟岸的柏山寺塔到肃穆的直罗镇战役遗址,仿佛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和神奇。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之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陕北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老区在奋力追赶和快速崛起。从最初低水平温饱到今天的小康,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从企业到机关、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涌动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发展活力。面对依然存在的差距,老区人民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他们正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为两翼,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努力探索革命老区实现现代化的光明道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