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新春见闻:孤儿弃“讨”惠州从商记

2012年01月22日 16: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惠州1月22日电 题:孤儿弃“讨”惠州从商记

  中新社记者 宋秀杰

  “大年”二十九(22日)的早上,虽然天气有点寒冷,但“王拐子”依然在广东著名的侨乡惠州市的道教圣地元妙观大门口摆起了地摊,开始一天的榨甘蔗汁生意。

  有很多常来上香的香客都认识他,知道他以前是个“乞讨”的,想多给他几元钱,可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现在已经不再乞讨了,今后要自食其力地生活。中新社记者在现场看到,仍有很多熟悉他的人买他的甘蔗汁,来“变向”地帮助他。

  漫漫人生“乞讨”路

  他说,他是在河北保定市孤儿院长长大的孤儿,因左腿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在两岁时父母丢弃到保定火车站。他不知道父母是谁,别人都习惯地叫他“王拐子”。

  他说,他是在1970年大年三十那一天被保定市孤儿院收养的,从此他就把这一天当成了自己的生日。

  6岁的时候,他从孤儿院跑了出来,走上了乞讨的漫漫人生之路。

  他骄傲地说,多年来,自已除了没有在港澳台和西藏“乞讨”过以外,几乎全国都跑遍,并且还去了不少大城市和名刹古观,算得上是“名讨”了。

  2000年,他来到了广东惠州西湖岸边的元妙观。这一讨,他不走了,也成了惠州的“名讨”,不但有很多常来元妙观上香的香客认识他,而且还有不少元妙观周边的居民也认识他。

  要过自食其力的生活

  在他的记忆里,乞讨也是很辛苦的,不但要天天露宿街头和看别人的脸色,而且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他说,惠州这个城市很美丽,老百姓也很友好,他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救济和帮助,从没有人歧视过他。

  2007年5月1日,也就是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他决定弃“讨”从商,用“乞讨”积攒下来的6300元人民币,买了一部榨甘蔗的机器,买了一部电动三轮车,开始学着榨甘蔗汁。

  他说,开始做生意也很艰难。后来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天能赚到50多元人民币。

  今年春节,他又收购了3600斤甘蔗,准备在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这几天在惠州市元妙观香客多的时候卖,他估计在春节这几天就能挣到7000多元人民币。

  从这里出发寻找幸福

  为了做生意和有一个固定的住处,他每月花250元在惠州市元妙观三村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

  他说,他从小就是一个孤儿,到处乞讨,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今天才有了“家的感觉”。

  昨天下午,他买了近100元的猪肉与蔬菜以及两瓶二锅头等年货,准备在今天下午早点收摊,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在惠州市元妙观经营香火生意的陈俊来先生见,证了“王拐子”弃“讨”从商的经过。他说,“王拐子”走上弃“讨”从商的事迹太感动人了。

  但使“王拐子”感到遗憾的是,从小就从孤儿院逃了出来的他,至今没有户口,也享受不到河北省保定市和广东省惠州市残疾人的福利和低保。

  他说,今天也是他42岁的生日,他要“从这里出发,寻找自己的幸福”。(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