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走基层 听民声:一个塞外村庄的“生态变迁”

2012年05月08日 11: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没有退耕还林和造林绿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置身于绿树环绕的村庄里,任忠义心生感慨。

  任忠义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张蔡庄乡峙庄村支部书记。这个地处雁门关外农牧交错区的村庄,十年前还是风沙肆虐、土窑遍地,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100元;如今变成绿树成荫、繁花绽放,村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这个塞外小村庄,见证了当地生态的十年变迁。

  今年60岁的任忠义自1977年起担任峙庄村支部书记。他介绍说,当时村子虽然在山里,但山上树很少,一年一场黄土风,从春刮到冬。地下也没有资源,每户就靠种三四十亩地生活,但全是沙田坡地,再加上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种上杂粮杂豆,一年也打不了多少粮食。

  为增加收入,峙庄村村民开始养羊。全村600多只羊由2个羊倌放着,每天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啃食。但过了多年,老百姓的腰包还是没鼓起来,反倒是山上的植被破坏得越来越厉害。

  2002年国家实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在内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峙庄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项目特别适合村里的实际,改善生态环境不说,每亩地还补助200斤粮食,退耕后种植的苜蓿等植物可以作为羊的饲料,也可以直接卖钱。

  尽管如此,峙庄村村民刚开始并不买账,村里只好先在最差的900多亩地上示范。过了一两年,村民见到效益后便争相申请,到2004年全村退耕面积达到3800亩。

  伴随着项目实施,2004年峙庄村的羊也被圈养。有了饲料保证,全村的养羊量也增至2006年的4200多只。养羊产生的粪便又被用于肥料,提高了粮食产量。

  “2006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400元,我们首次从生态建设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任忠义说。

  让峙庄村村民没有想到的是,更多的“甜头”接踵而至。随着耕地减少和林草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转变原来单一种地养羊的观念,开始走向附近的城镇里打工、经商,还有的村民从事起护林防火工作。

  紧接着,一个更大的机遇摆在了峙庄村民面前,峙庄村周围的几万亩荒山,成为朔州城市周边绿化的主战场。任忠义带领村民组建了造林专业队,到处植树造林。为配合植树以及树木管护,村民们还购买了45辆浇水车。而过去村民们倚为支柱的肉羊,现在只剩下了2400只。

  不知不觉间,峙庄村近1.2万亩耕地只有1600亩还在种粮,其余全部种上了树木,村域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由6.2%增至70%以上。

  记者沿着宽阔的林间水泥道路探访峙庄村,一路上全是绿油油的油松、樟子松等林木,村民的房前屋后也被40多种、10余万株金叶榆、侧柏等观赏树木覆盖。40岁的村民闫金禄高兴地说:“树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过去是刮黄土风,现在清风多。”

  村民们对记者说,栽树不仅栽出了健康和幸福,还栽下了一个绿色银行。据测算,参加造林专业队的村民每年仅种树收入就在1万元以上,一辆水车每年的纯收入也可达到7万元到9万元。此外,栽植树木的耕地还有补贴,再加上其他收入,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9600元。

  “从饱受生态恶化、贫困交加之苦,到养羊破坏生态,再到重建生态、靠生态致富,峙庄村经历了一次生态‘轮回’,开始收到生态的回报。”同行的朔州市朔城区林业局长李文明说。(记者陈忠华 晏国政 梁赛玉)

【编辑:张尚初】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